最近發現了一本適合上廁所跟吃飯的休閒書:這些心理學實驗告訴你,這樣做事最有效。裡面介紹了約70多個心理實驗,告訴人們如何讓行動更有勁、帶人更輕鬆、更快達標、精準決策、人緣更好、思考更慎密、及工作更專注。看標題似乎與設計無關,實際上裡面有很多根本是來補足Donald. A. Normand設計心理學沒說的事。以下就截選四個小實驗來介紹給大家:

【多數選項】讓人提案順利

聖地牙哥大學認知科學家Steven P. Dow做了一個實驗,他請來二組設計師做橫幅網頁廣告設計,A組設計師每次提案僅能提一個概念,B組設計師每次至少要提3個概念。然後跟A組設計師來回討論六次(產生六個概念)後,選擇一個刊換;同時跟B組設計師來回討論二次(產生六個概念),也選擇一個刊換。結果B組的橫幅網頁廣告點閱數較高,評價也高於A組。最後再詢問二組設計師:「業主的意見有參考價值嗎?」80% B組設計師說「有」,而65% A組設計師說「沒有」。

筆記:「無三不成功」

每次只提一種最佳方案是危險又易令人傷心的事。同時提數種方案,一來讓業主深度參與設計、二來也讓設計師更能瞭解業主的需求與偏好。

 

【親近效果】讓人選擇你預設好的

Richard E. Nisbett和Tim Wilson做了一個實驗,拿出A, B, C, D四個絲襪(其實是一模一樣的絲襪),由左到右依序擺好,然後請來許多人評價絲襪好壞,結果選擇「D」(最右邊的)比選擇「A」(最左邊)的,多了4倍。其實是為我們在閱讀水平方向的東西時,視線通常由左而右,右邊就成了最後的記憶點,而人類似乎會下意識的將最後記憶點當成最重要也最令人滿意的東西(如果這群東西的差異不大)。

筆記:把你最喜歡的提案放業主的最右邊,或把你最想推薦給消費者的產品,放在展示台的最右邊。

 

【小包裝策略】設計人們的行為

行為經濟學家Dilip Soman及Amra Cheema做了一個實驗,準備二盒裝有24塊餅乾盒子,A盒的餅乾是散裝的,沒有再包裝;B盒的餅乾每塊都包裝妥善。然後找了一群人帶回家,吃掉這二盒。結果A盒平均6天吃光,B盒平均24天吃光。扣除擔心沒包裝會壞掉的理由,可以推論步驟愈少動作愈快(廢話?!)。

筆記:善用「增減步驟」這個小技巧,來設計協助人們建立好習慣的產品。

例如辦公室的移動櫃,故意設計一個「防蟑螂咬」的食物區,但放置於最下層,且加上蓋子…。

 

【妥當性理論】讓別人照著建議去做

賓夕法尼亞大學組織心理學家Adam Grant與David Hofmann做了一個實驗,在醫院洗手台張貼二款標語,A標語:「維持手部清潔,保護你的健康」,B標語:「維持手部清潔,保護病患健康」。一段時間後,發現貼A標語的洗手台肥皂用量不變,而貼B標語的洗手台肥皂用量增加45%。由此可知,將訴求重點改成「對別人的影響」比較容易改變人的行為。

筆記:運用「第三者的聲音」,來訴求某種活動或服務,成效會更好

不見得總是按時叮嚀或熱情鼓勵。例如:你很久沒跑步了、我們一直在等你來跑步…改成:女朋友想跟你一起去買潮T、你的孩子擔心你的體重,應該會更有效。

是不是很有趣呢?覺得抱著「讓設計更好」的心態去看書,會發現很多書都突然變得很有價值呢!

探索更多來自 Asus Design Center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