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Yang Rachel | 5 月 31, 2021 | 嚐嚐設計
上集:製作內部podcast前要知道的三件事![讓使用者研究更有趣(上)] 準備好前置作業之後,到底該怎麼(低成本的)生出podcast呢?這篇文章中,我會先簡單介紹常見的設備和軟體,再列出我最大的錯誤們,作為警世箴言! 硬體設備...
by winnieho | 3 月 30, 2021 | 嚐嚐設計, 未分類
台灣高等教育因面對少子化等問題有不少併校與整併的聲浪,主因來自學生招收不足,導致校方經費不足使校務無法如往常運作。每每看這類訊息,想起除了透過併校來解決資金不足問題,學校是否有其他出路? 透過之前曾介紹的 Clayton M. Christensen的書:「創新的用途理論」中的應用實例,或許能幫助相關人士重新省思學校之於學生的價值,找到不同的解法。 美國某二線大學轉型實例 這所大學在2000年初的確是毫無名氣的二線大學,但在過去六年,獲U.S. News & Report評選為美國最創新的大學之一、也曾被Fast...
by Yang Rachel | 1 月 26, 2021 | 嚐嚐設計
Photo by Jukka Aalho on Unsplash 美國前總統艾森豪說:我有兩種事情要處理:緊急的和重要的。緊急的問題總是不重要,真正重要的卻從來不急。 而他的時間管理方法,就稱為艾森豪矩陣:將事情分為四種,優先順序為:1. 緊急且重要 2. 重要但不緊急 3. 緊急但不重要 4.不緊急也不重要。而區分重要和不重要的方式是,判斷這件事能不能幫助你達成目標。 ...
by winnieho | 11 月 27, 2020 | 嚐嚐設計
繼上兩篇書摘其原書作者背景是從人文學來看厚數據&商業的融合,本書作者 Christensen 是哈佛商學院教授(很多人應不陌生,他是破壞式創新的作者),則是分享其以商業企管角度來看厚數據在商界的領悟&應用 什麼是用途理論? 顧客為了完成某些任務,而「雇用」(hire)產品或服務 理論的核心很直白: 顧客不是購買產品或服務,而是為了讓生活有所進步(progress),才把某些東西拉近生活中,這個進步叫做「用途」(job)。重點不是產品,是顧客想要的進步...
by winnieho | 9 月 29, 2020 | 嚐嚐設計
繼上篇介紹書《演算法的行銷優勢》,多著墨西方企業文化在厚數據理論及應用,此次的《百工裡的人類學家》[註1],主要是介紹厚數據在華人文化社會運用的脈絡概況。此書不算新,2016年已出版,作者宋世祥有著文化人類學博士背景,目前在台灣致力於將人類學應用方法推廣至各行各業。 書的架構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先介紹什麼是人類學,但讀來沒有學院派教科書的艱澀,鋪陳淺顯易懂; 第二部則分享各行各業運用人類學方法在其專業領域上的經驗談。他們在自我或其所處企業進行商業創新或社會設計,影響所及華人在地生活、飲食風土皆有其努力的痕跡。...
by winnieho | 7 月 30, 2020 | 嚐嚐設計
大數據浪潮已風行好些時間,直觀的量化數據是企業在做決策時的最強背書,多數人相信- 海量數據無所不能,只要透過演算法、統計分析,即便是企業的創新機會點也能從中找到答案。早在2014年《大賣場裡的人類學家》作者對此提出了不同的觀點: 不獨尊大數據分析,以人文研究方法「意義建構法」(Sensemaking)來處理企業複雜的商業問題,在當時引起一定程度的回響。4年後作者再出了《演算法下的行銷優勢》,出書目的是想在這海量數據、演算法當道的世界,持續替人文學科平反,強調其仍有其不可取代性。 有別於前一本《大賣場裡的人類學家》,其著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