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Merilyn_Chen ; 協助編輯: ROG PAUL
2021年9月,華碩發表了的ProArt全新系列產品,如果大家剛好有看到,就會發現跟二年前的截然不同。相信大家應該會很好奇新產品背後的開發歷程。
開發歷程大公開

很多人都會好奇像華碩這樣的大公司,都是怎樣開發產品的?其實產品類型跟目標不同,就會有不同的開發方式。但ProArt對華碩來說,過往只有螢幕,現在算是首次擴大規模的開發多項產品,許多PM或研發人員對「數位內容創作者」是非常模糊的,所以就這個專案而言,我們很務實的走完4D:Discover、 Define、Develop、Deliver。
一開始,我們總覽了來自各方的報告:包含Intel, Nvidia…及CAD應用趨勢報告,還有我們內部的研究單位在多國做的問卷結果。我們從中知道數位內容創作者可分成四種:Professional 專業型、Prosumer 半專業型、Social Hobbist 業餘分享型、及Casual Hobbist樂趣型,比較大的差異是,專業人士的電腦效能需求強,以桌上型電腦為主。其他族群則多數使用筆電。
但對設計師來說,光是知道這些還不夠,電腦是數位內容創作工具的最後一哩路,身為系統廠的我們倒底可以提供他們什麼?內容創作者多元多層,有共通的需求嗎?對他們創作最有益的會是何種體驗?
在接下去的二個月內,公司各式層級的人都動起來了,包含BU head、PM、RD、設計師,我們共拜訪了25家數位創作公司,其中當然不乏獨立工作者。觀察他們如何創作、詢問他們的需求、瞭解他們如何合作。最後我們發現了每個領域都有自己的工作方法、流程及軟體需求,然後從跨領域的流程圖中發現「3D動畫」會是最普偏的行為,因為不管是哪個領域,都有出現這個動作。
那創作者的需求倒底是什麼呢?我們統整出三高、和三低。三高不是: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三低也不是:低收入、低人緣和低日照。對他們創作最有幫助的三高是:高效能、高效率、高自由度,而他們希望最少的三低是:低溫、低分貝、和低調。
高效能這邊,我們從左下角的圖看起,那是一位動畫師的檔案夾截圖,大家可以看到每個EXR檔都有13.4萬KB大,換算約131MB,做成每秒25偵動畫,1秒鐘的檔案就有3.2GB!而多數的動畫至少也都10秒起跳~這樣就不難想像為何他們會非常在意電腦的效能。所以我們拜訪的工作室總是可以看到電腦中塞了多張顯卡的桌機、或是串連了許多台電腦做成的算圖農場。
而在高效率這邊,就會發現超過一半以上的內容創作者都使用雙螢幕,一個螢幕用來操作軟體、一個來預覽渲染結果或看流程圖。像中間這位音樂工作者還特意把所有的操作設備擠在一起、滑鼠改成滾輪,這樣就不會花時間在手的移動上。還有一些忙錄的創作者,會趁著電腦算圖時先去做別的事、然後用手機連會電腦觀看進度。
高自由度就更顯而易見了,創作者的工作環境總是超乎想像的,空間彈性跟客製化效能一樣重要,所以我們看到各式各樣的桌機,上面有的還擺了其他東西,更誇張的是創作者也常是貓奴,貓咪經常會亂踩按鍵或是電源鍵…
在低溫的部分,就想分享這些有獨立循環扇的電腦給大家看,左邊的是獨立風扇+密封系統、再加大風扇,中間的是較常見的幫電腦脫殼、直吹風扇。由於高運算時晶片和儲存裝置的溫度就會飆高,高溫到某個程度就會影響效能,所以創作者都會很關心電腦的溫度,開啟電腦的溫控軟體仔細的監控各式狀況。
許多創作者都想把工作室維持在25度以下,所以除了前一頁的電腦專用風扇,他們在工作時也都會大開冷氣和其他風扇,工作室常有小「機房」或「小機場」的感覺。也因此許多人會戴耳機工作、或乾脆試著把電腦散熱改成水冷。
最後是:低調。在一般的商辦空間或是所謂的Gaming room,應該看不到我現在放的這些「無聊」的照片,很黑、很素、很直、很硬!雖然創作者可以創作出天馬行空的美麗內容,但他們通常都把工作環境佈置的十分不起眼,讓他們能長時間專心沉浸工作。
結束訪談後,設計中心開始進行一連串的工作坊,試圖從各種層面來解決使用者的問題,不管是機構、材質、造形、配件…。經過幾輪的收鍊後,已經有幾個明確的概念了。
於是大家帶著具體的概念模型,再次出發到創作者的工作處,請他們實際操作及感受空間的氛圍,分享他們認為的優缺點及潛在擔憂點。
最後我們再次驗證,創作者選擇的理由跟原來找到的需求是一致的,大家喜歡螢幕造型簡潔、邊框窄,但一定要穩固耐用,尤其是支架決對不能有一絲搖晃。最出乎我們意料的是大家喜歡「高通風性」,那表示設計本身一定會有很多孔洞,不過這就代表散熱好、不會降頻,機能性美學大勝!而原來最擔心的創新設計 – 筆電上的㫌扭,也突發性的有正面評價,創作者認為它有潛力可以做很多細部微調的工作,只要我們跟軟體整合好就可以了。
於是最後大家就看到我們以旋扭操作為核心的全系列產品設計,從筆電上的實體旋扭、觸控控盤、滑鼠、手繪螢幕…。期待大家能開發更多的好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