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一天  / 圖: Yitien Hwang, Kate Chuang, ASUS Channel Site
.

在AI、智慧機器人與自動化發展的時代,未來工作重新洗牌,屬於人類所擁有的創意與想像力,在這樣的世代更顯價值。

我們生活在內容為王的社群網路,創造力有了更大、更靈活的發揮場域。每天睜眼所及,拿的產品、看的影片、點讚的貼文、聽的Podcast,無不是創作作品。從拿起畫筆到打開手機,有想像力、有主張的人都可以成為創作者,探索自己面向世界的表達方式;Youtuber、Streamer、拍片,也成為了當代許多孩子的職業夢想。

「創作者(Creators)」也是 ASUS 特別重視的族群,尤其在設計中心裡,本身便是各路專業創作者雲集。關於為創作者族群設計能提升工作品質的強力工具,對設計中心的設計團隊來說,不僅是一個與切身相關、很有愛的過程,也更是一個超高標準、必須先過自己這一關的挑戰。今年,如果你有關注九月份 ASUS “Create the Uncreated” 產品發表會,你應該印象深刻 — ASUS Dial 旋鈕的誕生!

.

.
從2021開始,ASUS 在為創作者而設計的筆電產品中,精心融入了旋鈕,帶來更直覺、精準的操作、讓創作工作更有效率的提升。包含在 ProArt Studiobook Pro 機身上俐落設計的實體旋鈕,讓專業創作者精準調控如虎添翼,以及 Vivobook Pro 觸控板中搭載的虛擬旋鈕,幫助生活風格創作者操作加分。而 ASUS Dial 旋鈕在筆電上的加入,相信對每個人來說都會是全新的使用體驗,而這樣從零到一的創新,想必也需要更謹慎的規劃與思考。
.
所以這次,探探設計特別邀請負責 ASUS Dial 的使用者體驗設計師 Summer 一起聊聊,讓我們先從軟體體驗認識 ASUS Dial,也窺探新設計開發的背後歷程,與你有所不知的洞察與故事!
.


好新穎,卻又一見如故的旋鈕…

請與我們分享 DIAL 誕生的契機是什麼呢? 為什麼會是 DIAL 的型態呢?
ASUS Dial 專案是從工業設計團隊那邊、從硬體的設計開始的。大約去年三月時,Dial的外觀設計已經成形後,由我們接手軟體方面的設計規劃。
.
旋鈕的角色以一般大眾來說,最熟悉的就是汽車面板上調整音量與冷氣的旋鈕,讓駕駛在開車時專心看前方無須低頭調整,以手感左右旋轉就能直覺的操控。對於創作者來說,尤其影像或音樂創作者,旋鈕這樣的形式在專業剪輯台上、DJ平台上也是很常見控制參數的工具,對大家來說都不是陌生的操作,能很直覺的幫助專注。不過這一題,有機會訪問工業設計師團隊,想必會有更豐富的故事分享!  (編: 大家敬請期待!)
.
小編自己沒有使用過 DIAL,可以幫我們簡述 DIAL 的設計與操作方式嗎?
好的! 打開電腦,就可以看到 ASUS Dial 的介面出現在畫面上,在一般沒有其他APP的運行時,可以作為控制系統音量跟亮度。
打開 ASUS Dial 搭配的設定軟體 “Creator Hub” 可以作個人化的設定。 Creator Hub 能支援 ProArt 的所有相關裝置,包含 ProArt 的滑鼠也有相應功能設定!
.
ASUS Dial 目前已經與 Adobe 四款軟體合作 (編按: Photoshop, Lightroom Classic, After Effects, Premier Pro),在 Creator Hub 中可以設定軟體中旋鈕的功能。例如,當你打開 Photoshop,旋鈕就會自動偵測出現在前景使用的APP,出現相對應的預設功能,像是筆刷大小、圖層、歷史紀錄等。而在未來,即使是電腦中其他沒有支援的軟體,例如比較小眾的創作軟體、甚至是遊戲,也將可以自由的新增功能做設定;之後也會陸續新增受歡迎的其他創作軟體支援,大家可以期待未來的軟體更新!
.
在 Vivobook Pro 上虛擬的旋鈕操作也同樣是透過旋轉的手勢來操作。當然,實體旋鈕操作上跟虛擬旋鈕比起來,在手感跟精確性方面還是更好的。虛擬的旋鈕會很適合剛入門的創作者,如果尚不需要每天大量專業作圖需求,這個虛擬旋鈕可以帶來很實用的幫助。
.

一步步研究洞察、DIAL 持續進化中

從使用者體驗的角度,能與我們分享操作流程設計上重要的設計考量與思維嗎?
從競品理解階段,我們發現旋鈕有兩種基本操作模式。第一種是點按切換功能 (先點按切換不同功能後,旋轉操作細節);第二種是選單式 (叫出旋鈕作為選單,旋轉找到需要的功能)。兩種各有優缺,點按式的功能切換不適合太多種功能,多於三種時,會造成操作動作太瑣碎;選單式則可以塞較多功能,但會多一層步驟,可能會造成效率不比快捷鍵快。
.
這兩種怎麼取捨呢? 我們最後決定了選單式的關鍵因素,是因為它畢竟是旋轉的行為,這樣的行為搭配 UI 的設計,才會是比較直覺的,同時也考量到用戶還是需要不只三種的功能切換。
.
能否分享關於創作者的研究中有趣的發現、與關鍵的啟發點?
在用戶研究中我們發現,創作者其實分為三種人。
一種是工作內容很聚焦,對快捷鍵依賴度很高的,在他慣用的軟體中,所有的快捷鍵都記得,對於旋鈕工具,他會需要的是提供單一、最常用的功能幫助他提升效率跟專注;另一種人偏向新世代創作者,使用的創作工具橫跨很多種,因此他不會記得每種軟體的快捷鍵,旋鈕上就能提供他多種快捷功能的整理;當然也有介於中間程度的使用者。
.
在這樣的關鍵發現之下,在我們目前正進行的 2.0 軟體設計更新上,我們也正往「多功能模式」與「單功能模式」兩種來規劃,滿足這兩端創作者的需要。
.

橫跨、整合、協調 ── 追求一致使用體驗的挑戰

一個好產品需要多方專業的協作產出,在此專案中,團隊是如何協作的呢?
ASUS Dial 專案在用戶體驗方面的協作是跨團隊、跨地域的。我本身屬於台北開放平台部門的 UE (User Experience) 團隊,另外還有台北不同部門 UE 設計師、還有新加坡設計中心的 UE 團隊一起發想。大家所看到相關的操作介面,除了 Dial 本身之外,其實還有第二螢幕的 Control Panel — 虛擬控制介面的規劃設計、另外還有觸控板小螢幕的同步思考。因為在面板的設計邏輯上,會希望跟 Dial 本身的操作體驗是一致的,不管是手勢、叫出功能的邏輯、都要能相應,所以我們必須一起合作去想。三個團隊的分工,各負責的是不同的機種與介面,我則是在其中統籌與流程規劃的角色,
.
由於是跨地域團隊的合作,協作方法是線上溝通、以定期會議討論。而且大約在去年四月,台北團隊剛好初次遇到公司實施居家遠距辦公,因此協作討論上和工作上,也遇到很多的挑戰! 同時因為疫情關係,發表時間有所延後,這也正讓我們有更多時間做用戶的訪談。
.
這樣的設計過程相信遇到了不少挑戰、血淚吧! 可以與我們分享嗎? 最滿足的部分又是什麼呢?
最大的挑戰,我想就是因為在協作上跨了三個單位的UE團隊,合作的人多,大家的思維、考量與出發點都不一樣,當每個人負責的產品線與TA需求都不盡相同,困難就會在於如何統整、協調,在互相退一步之中找到能滿足不同產品線需求的最佳平衡點。
.
大家如何設計同一個通用的軟體,能整合適用在各種有旋鈕的硬體裝置上,是開發上蠻大的挑戰。尤其設計長也特別要求我們,希望達到使用者在不同與ASUS Dial有關的裝置介面上,不管是筆電或滑鼠,都有一致的手感操作體驗。這個其實是很不容易的,因為每個硬體的條件不同、零件材質不同、軟體的對應邏輯不同之下,如何讓使用者能有同樣的轉動手感,我們都經過了非常多次的調整與突破。
.
滿足的部分,就是在它上市後,看到許多網友留言說覺得很期待、適合自己,有看到到 ASUS 的創新努力時,會覺得很開心。
.

旋轉、旋轉、旋轉…

作為設計催生者之一,你對 DIAL 最大的期待是什麼呢?
期待收到用戶真正使用後帶來的真實回饋,希望 ASUS Dial 能真的為大家帶來幫助,成為大家日常工作會用、會喜歡的工具! 也能有更多的支持與資源,讓我們未來能持續更新優化,變得越來越好!
.
最後,請為 DIAL 的設計與成果點播一首歌。
這一題,就是蔡依林的舞孃啊!  旋轉跳躍我閉著眼。
(歌詞中間,還有不停的旋轉。)
.

非常感謝 Summer 百忙之中代表接受探探設計的訪談!  從訪談中我們感受到,設計一個直覺順暢的操作工具背後,是各式我們所想像不到的大小考量、與無數的細節調整疊加而生,也是許多不同專業團隊共同努力激盪的成果;在跨不同介面、迎合不同使用者、整合軟硬體的使用感受之間,那平衡與取捨的藝術也是設計師不斷修煉的學問。

為幫助更多的創作者族群,ASUS Dial 不只依附在 ProArt Studiobook Pro 誕生,也來到了 Vivobook Pro 以虛擬姿態出現。最後,在我們為 Dial 點播一首舞孃同時,讓我們也來看看 Vivobook Pro DialPad 的介紹影片吧。如果你心動,或已有機會實際使用過,歡迎留言與我們分享你的心得!  下回有機會,讓我們再從其他角度探索更多關於 Dial 的設計故事。

.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