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Timothy Liao  攝影紀錄: 廖小熊
自古以來人類從自然中取用材料,創造不斷進步的生活,也累積材料應用技術的優化。但材料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當前資源越來越有限,環境負擔越來越劇增,開發者更加顧慮到材料資源的消耗、減低環境負荷的趨勢,”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 成為勢在必行的創新法則,甚至是一間公司或是國家永續經營的戰略。 “設計思考”跨專業整合: “人的需求性/可欲性”(desirability)、”技術的可行性”(feasibility)、與”經濟的存續性”(viability) ,成為”循環經濟”實現循環的重要堆動力之一,也因此近年有許多設計工作者參與如何更有效運用資源、減少資源的消耗、循環再生資源,創造令人感興趣、有助生活的設計,才更能讓人們期待延續材料應用的價值和需求,樂於再次使用,驅動新的經濟機會帶動資源的循環。
台灣長期深耕”循環經濟”,再生系統典範的案例,必會提及以新竹為代表的玻璃產業,其中又以長期玻璃回收與再處理為本業,跨足工業原料、科技建材、藝術創作、玻璃工坊、觀光工廠的春池玻璃(Spring Pool Glass)最為代表。春池玻璃近年提出的「W春池計畫 W Glass Project」推動將玻璃工藝、設計、材料與議題串聯起來,探索”回收”與”創造”之間的矛盾又共生,在玻璃器物回收後即為玻璃材料本身,在建構與破壞的同時,尋求和建議無限循環的意義。透過「春池計畫」,春池玻璃積極跨界與各領域設計師、品牌合作,陸續產出與發表的創作,讓大家關注”循環經濟”的課題。這期”看看設計”專欄帶大家回顧2021年夏季,於春池玻璃自有的體驗空間 – 「春室Glass Studio+The POOL 」展出 《玻璃自然形 GLASS IN NATURE》,可一窺玻璃回收、循環重生後的可能性。

《玻璃自然形 GLASS IN NATURE》是春池玻璃與擅長運用仿生邏輯設計、致力於材質特性與製程研究,有豐富家具、家飾、燈飾、科技產品設計經歷的向罕設計合作成果展。透過與向罕設計共同探索玻璃的自然形態,藉由生物型態的思維,探討玻璃的製造過程與循環的本質。也透過策展的動線與作品規劃,觀眾順著空間的引導,在動線上陸續遇到的作品,感受玻璃從廢棄回收、破碎、熔融到再次成型的循環關係,就如同生物從死亡分解、能量轉化最後以不同形態重生。透過產品設計與實驗,重新詮釋玻璃製程,將玻璃的工業與工藝彼此融合,呈現玻璃重生的平衡點與多元可能性,營造了不同層次的觀展體驗。

展出現場,從入口、樓梯間、走廊到主展區,每一個展區置入的作品,呈現玻璃不同階段的樣貌,沿著動線,觀看者可以感受玻璃循環的美,所見到的玻璃樣態,也讓人想像,透過不同的工藝手法,玻璃如同生物般的有機和生命力,表達:”藉由自然生物的思維邏輯來探討玻璃循環的本質”,將玻璃的循環再生類比”生物從死亡分解、能量轉化至以不同形態重生。”

入口《分解的聲音》- 從廢棄玻璃回收開始

廢棄玻璃回收到粉碎中,伴隨著玻璃回收攪碎聲,如同生物從死亡到分解過程,是一個階段的結束,也是下一個可能的開始。

樓梯間《轉化的形態》- 粉碎後的玻璃再次成為原料

玻璃粉碎後送入窯爐熔融,再次成為原料-玻璃膏,運用多種工藝技法轉化出水紋、結晶、氣泡等有機自然形態成品,安置在樓梯間不同高度與角度的空間中,當我們在樓梯間上下走動時,同時觀賞感受自然型態的玻璃製品與空間對話的層次,樓梯間豐富的日照也帶來有機自然型態玻璃的光影變化。。

廊道《等待的溫度》- 如同徐冷爐使玻璃釋放溫度與壓力

廊道是一個切換不同場域的過渡空間,比擬為任何玻璃製程最後都需要進到500度以上的徐冷爐,使高溫的玻璃半成品可以保溫,穩定釋放溫度壓力。過程充滿不確定性,如同期待生命即將誕生的過程。抽離視覺感官,透過玻璃膏的氣味與玻璃製程的聲音,來還原從生產製作到等待成果的氛圍。

主展區《重生的可能》- 玻璃轉化獨特狀態

主展區展出五件試圖打破工業與工藝的邊界,意圖重新定義產品設計與玻璃工藝的作品。也展出產製過程中所使用的工具,代表向罕設計在開發過程中透過反覆的實驗,探索玻璃自然、獨特且能夠轉化為任何形式的物質狀態,讓回收玻璃有更多元思考的面向與重生的價值,最終產出代表過程中一切思考彼此融合的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