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玻璃自然形 GLASS IN NATURE》是春池玻璃與擅長運用仿生邏輯設計、致力於材質特性與製程研究,有豐富家具、家飾、燈飾、科技產品設計經歷的向罕設計合作成果展。透過與向罕設計共同探索玻璃的自然形態,藉由生物型態的思維,探討玻璃的製造過程與循環的本質。也透過策展的動線與作品規劃,觀眾順著空間的引導,在動線上陸續遇到的作品,感受玻璃從廢棄回收、破碎、熔融到再次成型的循環關係,就如同生物從死亡分解、能量轉化最後以不同形態重生。透過產品設計與實驗,重新詮釋玻璃製程,將玻璃的工業與工藝彼此融合,呈現玻璃重生的平衡點與多元可能性,營造了不同層次的觀展體驗。
展出現場,從入口、樓梯間、走廊到主展區,每一個展區置入的作品,呈現玻璃不同階段的樣貌,沿著動線,觀看者可以感受玻璃循環的美,所見到的玻璃樣態,也讓人想像,透過不同的工藝手法,玻璃如同生物般的有機和生命力,表達:”藉由自然生物的思維邏輯來探討玻璃循環的本質”,將玻璃的循環再生類比”生物從死亡分解、能量轉化至以不同形態重生。”
入口《分解的聲音》- 從廢棄玻璃回收開始
廢棄玻璃回收到粉碎中,伴隨著玻璃回收攪碎聲,如同生物從死亡到分解過程,是一個階段的結束,也是下一個可能的開始。
樓梯間《轉化的形態》- 粉碎後的玻璃再次成為原料
玻璃粉碎後送入窯爐熔融,再次成為原料-玻璃膏,運用多種工藝技法轉化出水紋、結晶、氣泡等有機自然形態成品,安置在樓梯間不同高度與角度的空間中,當我們在樓梯間上下走動時,同時觀賞感受自然型態的玻璃製品與空間對話的層次,樓梯間豐富的日照也帶來有機自然型態玻璃的光影變化。。
廊道《等待的溫度》- 如同徐冷爐使玻璃釋放溫度與壓力
廊道是一個切換不同場域的過渡空間,比擬為任何玻璃製程最後都需要進到500度以上的徐冷爐,使高溫的玻璃半成品可以保溫,穩定釋放溫度壓力。過程充滿不確定性,如同期待生命即將誕生的過程。抽離視覺感官,透過玻璃膏的氣味與玻璃製程的聲音,來還原從生產製作到等待成果的氛圍。
主展區《重生的可能》- 玻璃轉化獨特狀態
主展區展出五件試圖打破工業與工藝的邊界,意圖重新定義產品設計與玻璃工藝的作品。也展出產製過程中所使用的工具,代表向罕設計在開發過程中透過反覆的實驗,探索玻璃自然、獨特且能夠轉化為任何形式的物質狀態,讓回收玻璃有更多元思考的面向與重生的價值,最終產出代表過程中一切思考彼此融合的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