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Timothy Liao 影像紀錄:廖小熊
全世界持續抵禦病毒、防止病毒傳播,在新聞、社群媒體上可看到許多設計開發者,提出因應新常態的設計提案,像是口罩、面罩、防護衣、消毒工具、非接觸生活輔助工具、….等等。全世界的設計院校在畢業季所發表的專題也不例外。隨著面對疫情的生活時間拉長,除了“如何疫情中防護保持健康?”、“如何隨時保持消毒?”、“如何非接觸式的醫療”之類,屬於直接人身健康相關的課題,保持社交距離、封城機制下的新常態生活也是重大的課題。
設計師張曼珊在2021的畢業專題展覽中,發表《五十個在家工作的可能》系列作品,回應因為疫情的影響,全世界的企業進行了一場「員工在家工作」的大型實驗,浮現許多不適應的痛點,以及各方探討如何幫助改善居家工作不適應的問題。她建立一套觀察研究邏輯,研究人們在防疫限制中,長時間居家工作所出現的問題現象與身心需求,建立科普資料庫,以設計師主觀視角,持續創意發想、設計幫助人們適應或更游刃有餘面對家居工作的方案。或許有些「解法」看似幽默詼諧,甚至讓人好奇到底是否真的有效?是否實用?但張曼珊主要更是希望透過分享這些點子和背後的科普資訊,讓人們重視居家工作的新常態議題。
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系2021畢業聯展中,首波展出六件實作working的原型,示範如何以設計積極幫助居家工作者,身心健康的適應力。 《五十個在家工作的可能》並未隨展覽告一段落而停止,這專題的Instagram: @50_ways_to_wfh 才是專題內容本體,展後仍可以期待設計者持續發展內容、品項案例的分享。大家可以追蹤起來,也可以向設計師持續投稿痛點,交流解決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