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皆知高齡化社會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從上世紀中開始,已有許多公司早開發銀髮族為訴求的各式商品,但多數以失敗收場。本書《銀光經濟:55個案例,開拓銀髮產業新藍海》[註1] 是由MIT年齡實驗室的Joseph F. Coughlin PhD所撰,花了20年時間來探討銀髮族群需求商機的研究心得,此書先點出一般開發者在尋找銀髮族需求的盲點,後佐以多數公司開發失敗&成功的具體案例,相當值得正在開發銀髮族群商品的相關單位一讀。

書中2個重要洞見:
一、避免依「主流的老年論述」來設計產品
目前開發銀髮產品的主力人員,幾乎是還未到老年的青壯年族群。因年紀尚未達老年,思考角度容易從「解決自己看到的麻煩」出發,而落入了「主流的老年論述」陷阱。
什麼是「主流的老年論述」? 老人是連生活起居都需要幫忙的族群,只要解決那些基本需求就足夠了。目前設計給銀髮族的產品,通常反映出大眾認為「老人就該如何」的看法,作者認為真正的問題,就出在把「老年人」當成「問題」的心態。作者從以研究銀髮族群著名的期刊文本《老人福祉科技》(Gerontechnology)中,分析2001至2015當中收錄的論文標題,整理這15年中最常用的100個探討銀髮族的字詞,並與馬斯洛需求金字塔對照,研究發現,這100個字詞中沒有任何一個與自我實現有關。

馬斯洛需求金字塔與《老人福祉科技》(Gerontechnology)文本相關詞分析統計[註2]

簡單來說,銀髮科技一直將主力用在關注健康與安全的基本層面,沒有去管高皆需求,如: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個人夢想、思索人生的意義等,對此銀髮族需求過度關注單一面向。
今日銀髮科技產品的問題,不在於把「失能」納入考量,而在於把「解決失能」當成唯一目標,卻忽略了使用者要的是就算失能也能出門從事活動,正常生活的想望。在歷史上專門為銀髮開發的產品如過江之鯽,但鮮少有成功案例,即是因開發產品時,掉入了主流的老年論述陷阱。

二、熟齡女性對開發銀髮產品藏著關鍵洞見
傳統上瞄準銀髮族的產品,在女性消費者眼中仍有許多做不到位之處。然而,掌握著高齡市場絕大多數的購買決定權的人,往往是熟齡女性。而不只是亞洲國家,即使在美國,高齡照顧者大多為女性也是主流趨勢,熟齡女性等於是家中橫跨兩世代或三世代的「消費長」,加上從人口數量角度看,年長女性人數大幅多過男性,因此作者指出: 銀髮照護型產品應要含括熟齡女性的聲音。
女性對老年的深刻理解,可能來自於過往的人生經驗,因中高齡女性普遍較同齡男性承擔更多的照護責任,像幫忙請裡父母的身體等私密行為通常是女性負責,因此也較男性知道年老的身軀會面臨什麼狀況,所以女性對於新產品,較能感受產品是否能真正解決問題。

在研發銀髮相關產品時,提醒研發者回到人性層面,而不只以滿足基本食衣住行需求,但因現今銀髮產品研發者絕大多數尚未到銀髮年齡,很難真正基於同理心去感受銀髮族的心理與期待,故要小心注意。

註1: 書名《銀光經濟:55個案例,開拓銀髮產業新藍海》《The Longevity Economy: Unlocking the World’s Fastest-Growing, Most Misunderstood Market》;作者: Joseph F. Coughlin PhD; 譯者: 許恬寧;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8/10/25; ISBN:9789864794966
註2: 馬斯洛需求金字塔 https://www.simplypsychology.org/maslow.html | 《老人福祉科技》(Gerontechnology): https://journal.gerontechnology.org/
圖片出處: pixabay | https://pixabay.com/photos/hand-aged-care-sympathy-senior-3699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