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集:製作內部podcast前要知道的三件事![讓使用者研究更有趣(上)]

準備好前置作業之後,到底該怎麼(低成本的)生出podcast呢?這篇文章中,我會先簡單介紹常見的設備和軟體,再列出我最大的錯誤們,作為警世箴言!

 

硬體設備

場地:回音是多數新手第一個遇到的敵人。回音的原理是因為完整的聲波反射回到麥克風。所以有兩個部分必須注意:第一,避免反射波延遲反射到麥克風。你可能記得國中的物理課時,老師說空間的大小超過17公尺,音波就能反射延遲超過0.1秒被人耳辨識。但是錄音時,更短的距離就能混雜錄出來的音質;第二,避免介質有反射,任何光滑平整的表面都是反射的好介質,所以可以用布、凹凸面等吸音材質將聲波吸收打散。若是沒有錢,一個掛滿的衣物的衣櫥將會是不錯的錄音地點!

麥克風:市面上的設備很多種,若是以新手而言,推薦使用USB麥克風,只要接上電腦或手機就可錄音,不需要額外的設備(如錄音介面)。若是需要多人錄音,強烈推薦一人一個麥克風,若是一起使用一支會難以調整所有成員的音量到一致。若是沒有錄音介面,只要用Zoom等等工具,遠端一起錄音,就能下載分開的音檔進行編輯,會更方便!

軟體工具

錄製podcast使用的軟體工具有兩條大致的路線:

傳統的方式是使用廣泛功能的音檔編輯軟體,如Audacity (免費), Adobe Audition, Hindenburg Journalist (專門為記者採訪設計),再從RSS工具,如Podbean, Buzzsprout, Captivate, Transistor, Castros, Simplecast, Resonate等,發佈到各種podcast平台。

市面上也有一些一條龍服務的軟體,如Anchor (by Spotify), Alitu, Firstory, Podbean,可以直接在手機上錄製、加入音樂、邀請朋友錄音、並直接發佈。

有些小工具可以讓你的若是要加強錄音品質,市面上也有AI加強人聲的工具,如Auphonic。最後,若是要多人錄音,或是進行遠端訪談,也可以多利用IRIS, Zoom, Ringr, SquadCast, Zencastr, Cast, Cleanfeed等等。

 

我的Podcast Mistakes!

1.錄音場所>錄音方式>麥克風

在想到製作podcast時,一般人第一個想到的可能會是用什麼麥克風?但是比起麥克風,錄音的環境、麥克風的擺放位置更重要!

我的經驗是,最初借了一隻Blue Yeti,是麥克風界鼎鼎有名的一支。因為需要在辦公室和同事一起錄,所以在不同的會議室試過錄音效果,可是因為會議室不是玻璃牆面就是太空曠的空間,所以都不盡理想。而後來在錄製後也發現,有時人離麥克風太遠,或是忽近忽遠,音質也不是很理想,還需要補錄幾段話。而這些補錄的橋段,我選在一個雜亂的小空間用手機錄,效果竟比原本的好!

原來只要穩定身體,光用手機就可以達到60分的錄音品質;靠近嘴巴到70分;換成低價的USB麥克風就可以加到80分;若是用支架將麥克風懸掛,加上防噴罩,就是在PRO的道路上前進;當你升級成更高級的麥克風,就能往100分逼近!

所以說,在預算不高的情況下,投資在好的錄音環境(如吸音、隔音材質)、建立好的錄音習慣是投資報酬率最高的方法,其他設備可以再慢慢升級。所以說,建立好適合的環境,錄音時和麥克風保持穩定距離,再開始想之後要買動圈還是電容式麥克風吧!

 

2.沒有分開錄不同人的音軌

在原先計畫podcast的階段,不了解錄音的原理和設備上的限制,選擇了兩個人用同一支麥克風錄對話式的節目。但是現在回想起來,若是在只有一支麥克風的條件之下,我會改成:

    • 較簡單:單人敘事型節目
    • 較複雜:雙人節目以ZOOM連線在兩地錄音,分成用麥克風的主講人,以及用一般耳機或筆電錄音+負責回應的來賓

 

3.線性故事效果較好

因為我的podcast多數內容是以別人的報告+自己的資料+來賓的回覆組合起來,有時會懶得將台詞寫得順一些,以為自己夠了解報告內容,到現場就可以順順的講。但是,在事後編輯的時候卻發現,有些段落若是前後調換,意思表達的較清楚。所以,花了許多時間將故事編輯得較流暢。加上,閱讀和聽是兩種不同的吸收資訊的方式,許多文章倒敘也是很好理解,但是用聽的似乎有時會稍微混淆,若是能在一開始就將講稿的邏輯順成較適合用聽的方式吸收,就能減少很多時間後製。

 

希望透過分享我的新手錯誤,這篇文章的內容可以幫助到不管是研究員,或是其他function,各種想要將自己的訊息傳達給更多觀眾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