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高等教育因面對少子化等問題有不少併校與整併的聲浪,主因來自學生招收不足,導致校方經費不足使校務無法如往常運作。每每看這類訊息,想起除了透過併校來解決資金不足問題,學校是否有其他出路? 透過之前曾介紹的 Clayton M. Christensen的書:「創新的用途理論」中的應用實例,或許能幫助相關人士重新省思學校之於學生的價值,找到不同的解法。

美國某二線大學轉型實例
這所大學在2000年初的確是毫無名氣的二線大學,但在過去六年,獲U.S. News & Report評選為美國最創新的大學之一、也曾被Fast Company雜誌評選為全球最創新組織之一,排名甚至超過星巴克、美國足球聯盟NFL等。期間到底經歷了什麼改變而獲得這樣的評價?

財源收入危機
這所大學在2000年初,只是名不見經傳的普通大學,學生只有幾千位,跟美國其他類似的大學都有陷入財務困難,甚至得閉校、併校以圖生存的問題,問題隨著2008金融海嘯變得更糟。該校校長在偶然機會參與了作者Christensen關於用途理論的課程&實例(如之前提過的奶昔個案),他當下覺得很有共鳴。這間大學一直以來就像其他類似的大學,對「學生」的看待方式十分「典型」:,即: 學生= 18歲的高中畢業生,因此招生行銷廣告採通用手法,不分情境,招生成效也始終看不到成長潛力。雖然學校也提供網路課程(即遠距教學),但充其量只是兼著做,不是重點資源。

與「未消費市場」競爭
從用途導向觀點來看,校長和團隊發現: 網路課程學生平均年齡30歲,平時忙於工作和家庭,他們之中很多人已經修過一些大學學分,但後來因種種因素休學,進職場後才意識到某些工作需取得大學學歷,於是決定重返校園。團隊發現對這群人是很大的商機。
進一步發現學校的網路課程競爭對手不是當地同級的大學,而是全國性的網路課程,學生來源也和「未消費市場」競爭,即在人生進修階段因故選擇不再進修的人,市場充滿開發潛力。但依當時的制度和架構,很少為了這群網路學習者設計。

功能面改善
與「典型」學生不同,高等教育對這群網路學習者而言,需滿足: 便利型、顧客服務、提供文憑;快速結業的需求。團隊發現: 以往這群網路學習者在學校網站留言後,須等24小時才獲得制式回應,十分沒有效率,故學校需幫這群客戶排除入學流程障礙、快速提供客製化服務: 如提供個人顧問,快速回應學分抵免、獎助學金、助學貸款等,而非只提供緩慢的「制式」說法對待所有學生。

社會面&情感面訴求
徹底翻新網路課程廣告,聚焦成年人的復讀情境,如: 某支廣告中個別訪問某幾位在家裡接到文憑的畢業生,搭配旁白: 「你為誰而讀?」 「我為我自己!」、「為了母親」、「為孩子」,他的孩子開心回應:「爸爸,恭喜你!」

符合「學生」用途,業績飆漲
在了解學生要完成的任務,提供切合情境解法,學生人數持續成長中,甚至出現因學生數量成長太快而導致系統超載情況,學生總數超過突破五萬人,不僅只全美各州,甚至遍及世界各國,持續穩健創造盈餘。

從不同的角度詮釋問題,並善於觀察身邊潮流趨勢,有時也會讓事情有意想不到的轉圜,在既定思維中走出新路。

資料引注:
[1] 創新的用途理論; 作者: Clayton M. Christensen, Taddy Hall, Karen Dillon, David S. Duncan
出版日期:2017/08/04; ISBN:9789863982630; 出版地:台灣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60251?sloc=main
圖片出處:
https://pixabay.com/photos/graduation-graduation-day-2038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