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Timothy Liao 影像紀錄: 廖小熊
“水金九”是台灣新北市北海岸的「水湳洞」、「金瓜石」與「九份」緊鄰而成台灣礦業人文資產豐厚的區域。自日治時期重要的金礦產業之一。礦業結束後,時代變遷,金瓜石與水湳洞地區的金瓜石礦山與九份的瑞芳礦山,有不同的發展,九份因知名廣告和電影而成為國際知名,老街之於九份的印象更甚於九份的礦業的印象,代表台灣印象的觀光景點之一。金水地區相比起來,因為較少國際觀光人潮長期的干擾,難得至今保留著珍貴的礦業遺址和山城風貌,甚至曾在2002年獲評選為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之一。自2004年,將礦業時期所保留下來的舊建築物以現地保留的方式,再利用成為一座“金銅礦業人文歷史的礦業遺址型博物館”園區,是台灣產業遺址永續營運的首例,也是大家所熟知的“黃金博物館”所在地。近年因為”水金九”特殊的礦業、社區、自然融合的特殊地景,也轉變成為藝術創作團體、表演團體進駐共創的場域,也帶動另外一種設計創作活絡地方觀光的發展。
這次看看設計和各位分享 2020年10月到11月,在 “水金九”所舉辦《礦山藝術季》時,除了藝文表演,也邀約六組藝術家、設計師團隊以對於”水金九”的文化、觀察、體驗發想創作地景藝術。雖然2020《礦山藝術季》活動已經結束,仍然可以在黃金博物館周邊持續欣賞到六組作品。
《The Light》\ 林辰勳


創作理念:“「 别忘了寂寞山谷的角落裡, 野百合也有春天。 」 一座荒廢多年水利局遺構,長滿野草開滿了野花, 與山坡上開滿的芒草相映著,那年礦穴裡的溼度與 歌聲悠悠的傳唱… 透過里民們交集,遊客的停留,一縷縷滋味飄揚著,拉近鄰里間的距離,體驗山城靜謐,再現錦盒裡的一段鎏金歲月。” “初樸建築師事務所 想法來自於對於當代人心理與實質狀態的觀察, 希望將得到的反思實踐在建築規劃與空間設計。 我們期許創造的空間經驗,是藉由各種元素構築性、材料時間性,與生活經驗在各種尺度下疊合; 透過尊重地域性之建築設計,重新定義當代人與環境的關聯性。並且找回人與人相處的溫度與價值,非物質、不因時代改變。”


創作理念:“此次以聲音現地創作為主,在祈堂老街防空洞中裝置約50組聲音裝置,透過防空洞中 特殊的聲響與回聲結構,希望在這件作品中創造出一種獨特的空間聲響,同時以現地採集的 方式將金瓜石周邊所採集到的聲響進行重組、形變,藉由控制50組馬達機械裝置上裝設的喇叭 單體位置,同步改變聲音在防空洞中的穿透位置與距離,進而形成聲音迴廊。透過音場的搭建 ,將防空洞特殊的聲響特性表現出來。聲音的組成包含馬達機械運轉的聲音、齒輪捲動的聲音 、喇叭所發出的聲音與現場環境音,藉由不同聲音部件、位置、關係的錯置,藝術家希望能夠形成 三道音場,散布於三條防空洞中。”
2020礦山藝術季時,觀看這件作品是需要配合展場管理員指示,全程需配戴安全帽。每次觀展人數以4人為限,原則每次參觀時間為3分鐘。藝術季後,算是關閉了,可惜看不到通電運作的模式。當天剛好僅能在洞口處拍,沒有專人帶領,放空通道一片黑,安全第一不要隨便進去摸黑穿梭。下方右圖是裝置通電發光的狀態 (引用自《礦山藝術季》官網 ),哇!若可以在狹小的防空洞看到通電運作後的作品,空間雖小,應該很震撼。

其實六件地景藝術作品,若不參考《礦山藝術季》地景藝術的分布地圖,還真不容易找到每一件作品。
《階梯通往之處》 \ Studio Shikai
這是一件設置在金瓜石祈堂老街祈堂橋旁的溪水中。要不是因為,看過四件作品之後,更讓人想挑戰找到這件由曾熙凱設計師所設計的作品《階梯通往之處》,不然我們也沒想過會走過山壁旁的步道,站在小橋上,風聲、溪水聲穿梭山林,潮濕的溫度與植物青苔的氣息,身處”金瓜石祈堂老街祈堂橋”那麼秘境的場域。探索的過程,非常值得。

回憶起探索這些地景藝術作品的過程,在山城巷弄、山間步道、山洞溪間探尋融入的地景藝術時,同時也讓人深刻沉浸 “水金九” 礦山場域的景色、水聲、風聲、草聲、濕度、氣味。雙腿也很有感,需要備有強健的腿力。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發現,這篇文章怎麼僅有五件地景藝術作品呢?礙於當天探尋的時間比較晚,只好留著第六件作品作為彩蛋,留給下次再到金瓜石探索的理由。
註:上方照片作品設計理念文字引用於《礦山藝術季》官網 : www.mineartfestival.com/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