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 查無旅人

皮革,一個與歷史、文化、生活共存的產物。打開聖經《創世紀 第三章21節》裡面清楚記載:『耶和華神為亞當和他妻子用皮子做衣服給他們穿』,不難發現很早之前人們就開始使用皮革,是一種共生共存,循環運用的代表。

不只是皮革象徵的意涵,從以前防禦功能演變至今成為時尚表現、用途創新,都反應出了歷史文化的流動。

 

這次體驗手縫皮革,原以為縫縫裁裁的小動作就可以完成作品,沒想到工序卻是複雜無比。皮件的製作流程,包含從版型確認、粗裁(床面處理)、細裁(磨邊)、黏合、畫線、打洞,才會進行到縫製、邊緣處理等接合程序。有可能只是做個一小皮件,就要做完整套流程;也有可能一塊皮會在整個流程裡不斷來回反覆;有品牌的經典款皮包,通常需要超過180道製程和更多的做工才能完成,落花水面皆文章。

 

在這之前,還有更重要的事,就是選好皮革。動物皮革就像人的皮膚般,會有傷口、也會有鬆垮的地方,就像是你的肚皮,如果有在健身可能會好一點,但一般來說,俺肚皮就比身上其他的皮膚來得的鬆弛,這些條件也反應在皮革的價格上,一分錢一分貨啦!

將動物皮取出,經過軟化跟防腐的加工處理,也就是經過鞣製(tanning)的過程,就可以叫做「革」了,常見的鞣製方法有兩種:植鞣(vegetable-tanned)跟鉻鞣(chrome-tanned)。沒去查找資料不知道,我一直以為植鞣皮就是用植物做成的皮革!原來是軟化防腐的方式使用植物萃取物,算是長知識了。

 

處理皮革到縫製前的過程算是最辛苦的工作了,以為是個隨興敲打就可以完成的事,沒想到非常費心費神。不但要按照版型修剪出同樣尺寸大小的皮革,不能有任何歪斜或缺編缺角;更要在上面畫線,計算稍後孔洞要打的間格與距離,一刻都不能馬虎。

打孔的器具「斬」,很像二師兄在用的小型九尺釘耙。我巴不得一次可以打出18個孔一次完成,但是一次完成卻藏著容易對位不準與對齊不良的風險,乖乖按部就班,順便練習控制每次敲打的力道一致。(孔的大小與皮革的凹陷程度才會一致)

 

縫皮就像是個考驗邏輯思考與機械重複動作的工作,上下兩個針需要不斷穿梭在孔與皮之間,並且為了增加牢固性,一些特殊的部位需要回針,一個孔需要穿針引線數次。

大概兩三下我就累了,馬上尊敬起手工皮件設計師或以手工裁縫維生的人,這種專注力不是一般人可以維持的,必須對這件事物充滿熱情、並且努力不懈的堅持完成。

 

現今,手工縫製皮件的速度已經趕不上追求流行的腳步,精準的機器與工業化生產,取代了老師傅一雙雙長繭的手。所幸還有一群人還為了這些傳統手工藝著迷,並且執著守護手作產品帶來的價值跟溫度,很多的技藝跟文化也就這樣,用另一種面貌傳承下來。

被櫥窗投射燈照熱的皮件產品,永遠無法比得上客製手縫的溫度,這不是件簡單的事,無論親自製作或量身手工訂製,都是無比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