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篇介紹書《演算法的行銷優勢》,多著墨西方企業文化在厚數據理論及應用,此次的《百工裡的人類學家》[註1],主要是介紹厚數據在華人文化社會運用的脈絡概況。此書不算新,2016年已出版,作者宋世祥有著文化人類學博士背景,目前在台灣致力於將人類學應用方法推廣至各行各業。
書的架構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先介紹什麼是人類學,但讀來沒有學院派教科書的艱澀,鋪陳淺顯易懂; 第二部則分享各行各業運用人類學方法在其專業領域上的經驗談。他們在自我或其所處企業進行商業創新或社會設計,影響所及華人在地生活、飲食風土皆有其努力的痕跡。

第一部先複習了幾個常聽常用的詞,如:
誰是「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可分成2個類型:
受過人類學訓練,但在學界以外運用人類學能力的人: 如知名大提琴家馬友友,畢業於哈佛大學人類學系,在不同的訪談中表示人類學教育對其職涯影響深遠。

沒受過人類學訓練,卻在做跟人類學家一樣的工作: 雖沒有人類學學位,但只要在其專業領域運用某種人類學專業來工作,就是人類學家。

「厚數據」一詞由來?
厚數據概念至今仍未滿10歲。最早提出厚數據一詞是Tricia Wang,擁有社會學博士學位,曾在Nokia擔任研究員,期間曾協助Nokia了解中國的手機市場。而當時公司選擇忽略她的調查結果,也而錯判了整個手機市場的發展方向,導致成為後續整個商業挫敗的原因之一。經此事也讓 Tricia重新思考量化數據與值化資料的價值。Tricia 在 2013 年結合了人類學家「厚描」(thick description)概念,在部落格ethnography Matters上一篇名為<大數據需要厚數據>的文章指出:「厚數據是用民族誌方法來揭示在大數據分析背後的意義」算是厚數據被提及的起源。[註2]

第二部舉各行各業應用例子,礙於篇幅長度僅介紹「青年志」這家公司。
「青年志」聚焦於中國年輕世代研究的公司,位於北京,創辦人張安定創立緣由要回溯至2008年,當時各領域企業急欲了解年輕消費者市場,都找過市調公司做研究,但這些以社會統計的方法論調查結果,似乎對企業不見得有用,因其調查結果往往只能反映消費者的「需求狀態」,如: 將年輕消費者分類為「時尚追逐型」、「CP值追逐型」等,他認為這些分類反映的是結果,而不是動機。因著傳統研究方法的侷限,張創立了「青年志」,以強調了解年輕人「文化」為核心的研究。

與《大賣場的人類學家》提及以現象來描述問題類似,張也提到「企業要創新,先問對文化性的問題」,他以和中國最大的廚具生產品牌-Supor蘇博爾合作為例,蘇博爾當時正在發展創新,但公司內部深感於一些既有的創新方法好像無效,因不管怎麼觀察消費者、問消費者「你們的痛點是什麼? 未被滿足的需求是什麼?」創新的區間卻變得愈來愈小,甚至與競爭者相差無幾。後來「青年志」建議蘇博爾不要把問題聚焦在「廚具」上,應該要退一步思考中國年輕人「做飯」的文化和改變,也因此跳脫以廚具為本的思考方式,而在後續有了意外卻有價值的洞察。
第二部還有其他各行業(如:記者、總舖師、漫畫家等)運用人類學方法的有趣經驗談,有興趣的大家可以快速翻閱。

資料引注:
[註1]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帶你挖掘「厚數據」,以人類學之眼洞悉人性,引領社會創新!
出版日期:2016/06/02; ISBN:9789869299404; 出版地:台灣
[註2]百工裡的人類學家2 厚數據的創新課:5大洞察心法╳6種視覺化工具,掌握人類學家式的系統思考,精準切入使用者情境; Chapter 1 在大數據與AI時代,我們更需要厚數據創新思維 「後數據的力量」:揭示情感、故事和意義 ; ISBN:9789869759045; 出版地:台灣
圖片出處:
Pixabay https://pixabay.com/photos/books-education-knowledge-library-1835753/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