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 Jenny Chu

設計中心裡有許許多多不同專業領域的設計師們,每次要挑達人來訪談,都有種彷彿置身於自助餐,不知道先吃哪一道佳餚的感覺,那是一種幸福的困惑。

今天的達人Rebecca,我們都叫她貝卡。在接到我邀約的時候,掩不住她的驚訝:「為甚麼找我? 我年資很淺耶!」我告訴她的是「沒有為甚麼啊!」;沒有告訴她的是,想跟她訪談,除了因為她是一位UE設計師之外,恰恰就是因為她資歷不深,讓我想私心了解一下,畢業後第一份工作就在華碩設計中心工作,到底是甚麼樣的體驗?

讓我正式的來介紹一下今天的達人楊曉芸(貝卡),她是使用者體驗架構規劃設計師。在設計中心短短兩年多,要負責規劃跟執行使用者研究、進行使用性研究與評估、針對各類型個人系統所需概念規劃軟體資訊架構、操作流程與Wireframe flow、與研發人員/UI設計師等高度溝通合作還有滿足使用性與技術設計必要的視覺和互動設計元素,以達成具體且符合人性使用介面之設計。

呼~ 工作內容可豐富呢!

常聽到UI跟UX,剛開始聽到的時候,有點小困惑,不都是指使用者經驗設計嗎?貝卡跟我簡單的解釋說,UI(User Interface)使用者介面,主要注重整個設計的美學,設計頁面上的功能,顧及使用的便利性與整個設計的美學,維持並創造美觀性;UX(User Experience)使用者體驗,則是根據使用者的習慣,安排整個頁面的內容規劃,主要專業是設計頁面上,還有頁面與頁面之間跳轉的流程,怎麼樣讓使用者用起來順暢、特別專注在便利性,是一項從發現需求到功能發想及最後的頁面架構設計的工作。

我懂了,更簡單地說,UI也許就像一種外在美,吸引大家的目光;UX嘛,也許就是一種內在美,一種讓人覺得好溝通的一種吸引力。UI跟UX,相輔相成,就像是外在跟內在美都兼具的人一樣,極其吸引。 嗯,我很滿意自己這個比喻。所以任何界面的設計,必須得好看又好用,才能稱得上是一個好的使用者經驗,缺一不可,是感性跟理性的綜合體。

貝卡就是UX設計師,著重在使用者經驗的部分。貝卡跟我說,相較於UI設計師,自己的確是多了一份理性,因為在工作上,需要邏輯性多於感性;需要細心且清晰的頭腦。

貝卡在工作上,需要做大量的前期研究,趨勢根競品分析,然後有時候會參與到研究員的訪談作業,驗證自己在訪談之前的設計跟規劃是否合使用者意。這個過程讓貝卡感到非常有趣,因為常常會透過不同的使用者,在訪談的過程當中,有新的發現跟收穫,也就是這些發現,才能幫助設計師們,無論在硬體,軟體上,設計出更好的產品,完善更好的體驗。

這就是貝卡覺得這份工作最有趣的地方之一。所以如何保持一個開放,沒有預設立場的採訪者,是很大的一門學問。

(貝卡最常用到的文具之一,就是便利貼了,記錄每一個點,串起來就成了對設計很有幫助的資料)

貝卡看起來柔柔的,是讓人想要保護的女孩,卻沒想到原來家中排行老大的她,對弟弟妹妹講的話,比起父母更有份量。我覺得這多少跟她豎立的榜樣有關。貝卡大學念的是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的數位內容科技學系,之後就努力考上國立成功大學的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很大部分的原因是因為她知道那是父母對她的一種期許。雖然貝卡一直跟我說自己是個理性的人,但當我們談到家庭的時候,完全可以感受到貝卡心中最感性的那部分,可是跟她的理性面一樣的迷人呢。

畢業之後的貝卡,就開始找工作了。華碩是她第一自願。「華碩是少數在台灣有設計中心的企業。」我問貝卡選擇華碩設計中心的原因她這樣跟我說的。「當那麼多的設計師聚集在一起,那份能量是很大的。」也就是這樣的想法,讓她就投下了履歷,順利被錄取,然後開始了作為一位使用者經驗設計師的旅程。問問貝卡在工作上遇到最大的挑戰是甚麼,她說,對於一個剛畢業的新鮮人而言,需要調適的,不只是工作上,專業上的領域。更重要的是,必須要調適那種離開學校的生活,認識社會跟職場的環境,身分不一樣了,挑戰自然也就更多。那麼工作了兩年多了,收穫最多的是甚麼呢?雖然貝卡很謙虛地說,「溝通」是她需要持續加強的部分,但這兩年,在工作上,透過不斷的觀察,不斷的跟同事,甚至是陌生人訪談的過程,讓她在溝通上,比起剛踏出社會的自己,進步許多。

眼前這位女孩兒,看似柔弱,卻有著一顆愛冒險的心,她說只要沒有危險性的事情,她都很願意,也很勇於嘗試,人生嘛,總要體會;像我這種去咖啡店連點杯拿鐵以外都不願意的人,打從心底欣賞跟羨慕像貝卡這樣的女生。也許這就是我真正想要採訪貝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