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上個月,Microsoft Design的UX Research 合作伙伴(之前也是資深主管) Monty Hammontree,寫了一篇文章”The Future of UX Research“。看了讓身為同領域、同職業的我,非常感同身受,如果沒有空看原文的人,可以往下看,我會大致介紹一下內容。

In a cross-functional world, researchers move from being methodology gurus to discovery guides. Researchers don’t deliver the voice of the customer: researcher enable everyone to speak and to hear the voice of the customer.

上面引文是知名人類學、與UX專家Tricia Wang的說法,完全反應了如Microsoft這類大型又需要創新的公司,每個產品開發人員都需要立即且直接的知道使用者需求與反應,然而公司會養很多PM、RD、業務、行銷…,卻不會養很多使用者研究員。在這種狀況下,就變成「人人都是研究員,研究員變身研究導師」。

事實上,這件事在我們公司也是一樣的,我們相信Design thinking以使用者為中心的開發方式,鼓勵後端開發人員、專案執行者,直接到現場聽取使用者聲音、瞭解使用者真正痛點,多數專案,只要專案人員有空,都可以自由來參加研究員的訪談活動。

The future of UX researcher is to function as a “multiplier”

由於使用者研究員的主要任務已轉型,所以使命也漸變成為「加值者」,我其實覺得那是神奇魔法師,因為要努力在短時間讓其他領域的專家,能夠學會觀察人類行為模式、快速產生洞查,並讓跨組織的成員們馬上有默契、願意分享可能會被嘲笑的發現(這在開放的美國也許不是難事),整個團隊要有1+1 > 2的產出,真的是極大的挑戰,就我的經驗來看,必須至少參加「三場」以上,同一主題的使用者訪談或測試活動,才能產出深刻且有價值的洞見。

連接到目前全球風行的OKRs做法,Microsoft research team的目標是:讓開發人員能持續向使用者學習與接觸。關鍵結果就是:開發團隊100%所有人一定都要有親身跟使用者互動過。

The future of UX research is lean and pragmatic

把研究發現這個重責大任交出去後,研究員最重要的事就是打造一個「使用者與開發成員互動」的最佳情境,讓開發成員能夠從中發揮同理心、得到有價值的靈感。然而這表示,研究員應該「早知道」那一種情境是最有衝擊、最有影響力的,這樣才有帶人來體驗的價值。所以Ben Ralph的文章”How to stop UX researcher being a BLocker”裡面就寫到,研究員通常要做二種研究:本質型、與方向型。本質型比較像是傳統社會學、人類學的研究,從生活脈絡、行為模式、未來趨勢…統整出全觀、通用的發現。而方向型的主要就是輔助公司做決策,研究時間短從幾天到幾週。這麼聽起來很合理,但真正執行,應該要有適當的配重,否則都去做方向型研究,UX research就沒辦法幫助更長期的創新專案了。

Powerful moment potential = (overall importance of project) x (direct product team participation)

Microsoft research team最新的使用就是”empower every person and every organization on the planet to achieve more”,努力創造 powerful moment (「使用者與開發成員互動」的最佳情境),並藉由一些技術與新科技,縮短時間與空間限制,讓powerful moment變得比較輕鬆。而且他們還有一套公式,不知是否用來衡量工作產出:專案重要性 x 開發人員參與度 = powerful moment貢獻度。寫到這裡…覺得冷汗直流,因為稍有經驗的研究員都會知道「現地現物」「進入使用者脈絡」的研究,是有價值的洞察不能獲缺的元素之一。

新時代的使用者研究員,大家一起加油!

圖片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