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Jenny Chu   照片提供:Joyce Chen

每次有人問我那麼大的包包裡揹的是甚麼,我都會打趣的說,那是滿滿的夢想與勇氣,雖然明明知道那重得要死的包包裡,佔了九成都是用不著的東西;如果今天的主角Joyce 跟我一樣矯情的話,她大概會說她包包裡裝的,是滿滿的知識。我指的是她包包裡通常會裝著的一本,兩本,甚至是三本的書。

(在不同地方只要有機會都會把書掏出來閱讀)

Joyce是我們工業設計處的主任,設計過很多包括 Transformer, Zenbook, Vivobook還有ASUS Laptop等叫好又叫座的產品。Joyce是個很懂得品味生活的人。她熱愛美食,喜歡旅遊,懂手沖咖啡,也愛好品酒;會滑雪爬山,也喜歡跑步運動。坦白說,端看Joyce的外表,外向好動、熱愛運動,很難想像她是一個可以完全靜下心來閱讀的人,這莫大的反差,引起了我莫大的好奇。

(熱愛美食享受生活)

Joyce 對我而言是個很理性的人,她說如果要說服她,必須要拿出真憑實據,空口說的大話,只會讓她嗤之以鼻。「所以我喜歡看書,一個作者在完成一本書的時候,是必須經過反覆驗證的,這遠比順口開河的話語有責任感多了,我覺得在看書的過程中,是跟作者的一種具有責任感的對談。」

最初會跟Joyce討論起有關閱讀的這個話題,是因為看到她手上的書,總是有著很漂亮的書套。原來她喜歡為書本們套上自己摺的書衣。訪談當天,她拿著一本用咖啡包裝紙包著的《Zero to One》,眉飛色舞地跟我說:「不覺得很搭嗎? 咖啡跟書耶!」然後爽朗的大笑了出來,反映了由衷的得意。我有位朋友也有這種把書包起來的習慣,原因是因為不想別人知道自己正在看甚麼書。很好奇Joyce是不是也是因為同樣的原因,而把書套上書套呢? 「一開始只是希望書在包包裡不要被折到,然後作為設計師,身邊總是有很多很好看的紙品,包一包發現又實用又美觀,慢慢就變成一種習慣了。不過的確有些外文書的書名,翻譯得有點奇怪,蓋起來也是好的。」然後Joyce為我舉了幾個例子 (不方便透漏書名),我們兩個嘎嘎笑了半天。常常聽人家說:「別以一本書的封面評斷一本書。」看來並不容易啊!

(Joyce把每一本書都用質感很棒的紙張折成書衣,既美觀又實用)

很慚愧的承認,上一次把一本書完完整整的看完,已經是好幾年前的事情了。自己的耐性,這幾年隨著科技的發達,削薄了不少,所以對於可以保持良好閱讀習慣的Joyce,更是萬分敬佩。來聊聊Joyce是甚麼時候開始染上這個閱讀癮吧!Joyce從小學習成績就很好,對當時年紀還是很小的她而言,閱讀課本以外的書籍,是件不對的行為,偏偏自己卻很享受閱讀中文閱讀理解考題下面的小故事,總是讓她獲得一點小確幸。後來念大學的時候,身邊的同學都是愛看書的一群,讓Joyce就也一起迷上了念課外書的習慣,當時的她熱愛看文學作品,卡夫卡的,米蘭昆德拉的,通通都看。慢慢的,Joyce的書單越來越廣,也不局限在文學裡了,她吸收各種知識,各種理論,她說:「一個人是不是聰明機伶,是天生的;但是對事情的看法,態度,是後天書本帶給我最大的寶庫。」這個理論我非常認同。

在平日的觀察裡,可以感覺到Joyce是個很有規劃的人,她在2015年的時候就開始記錄下自己一年裡面所看過的書,既是一種紀錄,也是一種動力。這對於Joyce的朋友而言,真的太方便了。Joyce不會咬文嚼字,但她會為身邊的朋友們量身訂做的推薦一些書籍,看Joyce的臉書,也常常會看到她為大家分享的佳句,作為朋友的,總是可以略過一些步驟,直接選中很棒的書。Joyce也跟我分享,因為閱讀,認識了好幾個同道中人,那種感覺很奇妙,跟他們聊天,總是可以省去對事物過多的形容,很多時候一句成語就可以取代很多描述;一個理論光是說出名稱就足夠解釋想要表達的意思,這種溝通,讓Joyce直呼過癮。

(Joyce記錄下自己看過的書,是紀錄也是推動力)

 

(體驗生活的,勇於冒險的Joyce)

問問Joyce的人生座右銘是甚麼,她說是「晴耕雨讀」。我查了一查,「晴耕雨讀」一語取自三國時代諸葛亮的《鳳翔軒》,它的意義在於晴天外出耕作農事,雨天留在家中勤讀詩書,充分珍惜時光豐富人生。我翻著翻著Joyce的臉書,覺得她過著的,不就是這樣的生活嗎?她享受生活,體驗許多美好的事物,有動有靜;有溫和的,有刺激的;至於那無法身體力行的,都藉由閱讀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