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的「未來十年微趨勢」分享,主要是介紹十年前與今日的趨勢對照。這個月剛好看到了一些相關資料,我們就深入「蛋白質擁護者」這個主題來談談。

作者在這個趨勢剛開始的時候,就說這是個最意想不到的趨勢之一,因為在25年前,蛋白質作為主要食物幾乎被視為不可能,世界各國的政府都建議多吃穀類、運動員也吃穀類來補充能量、醫界認為吃穀類可以有效減少心臟病。時至今日我們週遭總有人執行完全吃蛋白質的「生酮飲食」、「雞胸肉減肥法」、或是「晚餐不吃澱粉」減肥法,更不用說最近剛看到的一個數據,指出健身族群在Costco購買品項重度偏向「蛋白質」(見下表)。

資源來源:東方線上雲端發票資料庫,2018 Q1 (改編自東方線上文章)

大量吃肉究竟會有何影響呢?

 

1. 米、小麥農作面臨轉型或休耕

由於需求減低,農夫們勢必得轉型或休息。台灣多年來不僅是主食轉變,在澱粉食用也早就西化,麵條、麵包擠走米飯,這篇食米量創新低的報導,讓人看得心慌慌,台灣由於不是小麥產地,麵粉仰賴進口,造成台灣綜合糧食自給率僅為31%。

2. 替代糧食興起

現代人為了健美與瘦身,紛紛改吃肉,雞肉與雞蛋是首選,不過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吃這二種食物,而且吃久了也會膩,加上許多是素食者。於是乎黃豆、杏仁、鮪魚、磷蝦…就變成熱門食物了。甚至已經有眾多組織建議未來蛋白質來源應該還要包含「昆蟲」,像是蝗蟲之類的。依據這個精神,說不定日後還會有「袋鼠」,因為澳洲已經為了袋鼠太多,而開放有執照的獵人可以在維州射殺袋鼠,加工做成寵物食物…。

3. 生態失調的危機

人類為了尋找更多的蛋白質,大量去補食其他動物的食物,有新聞就說「南極磷蝦」每年被吃掉2億噸(鯨魚一口可吃1000萬隻),看鯨魚多慘。
依據綠色和平組織的報導,藍鯨、灰鯨、座頭鯨,還有信天翁等海鳥,多種海豹,以及阿德利、巴布亞等南極企鵝…都因為主食磷蝦減少,而有生存危機。更不用說大家最愛的黑鮪魚瀕臨滅絕多年,東方藍鰭鮪只剩族群原本數量2.6%

 

對設計的影響:

 

油煙:

油煙是肉製品烹調的副產品,當然用了「舒肥法」或「水煮法」就不會有這些東西,但多數人其實用的是傳統煎烤法(所以氣炸鍋很流行)。在設計餐具或廚房用品時,除了機能性,應該要特別注重油煙的過濾或清除。

健美線條:

當健身成為主流活動時,表示人們體格的審美觀已改變。看看郭富城,25年前的他清秀苗條,到了半百後,竟然壯如大力水手,8塊肌人魚線不是問題。這除了提醒設計師在人物繪圖時,可以適當的加入肌肉線條,就產品而言,在家拉筋舒緩運動,應該也是個好方向。

海洋動物救援議題:

之前的海龜鼻上的吸管讓眾人決定停用塑膠吸管,現在我們知道有更多動物也因人類行為而受害,如藍鯨、灰鯨、阿德利企鵝、黑鮪魚…,在做文創商品或IP發想時,牠們可能就是能有議題發酵的角色,當然除了消費牠們,最好還能回饋點金錢或行動來救救牠們。

圖片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