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Timothy Liao 攝影紀錄:廖小熊

邁入未來感十足的2020以前,2019就已經有濃濃的太空味:7月20日人類自1969年Apollo 11 登月計劃,第一次登月滿50周年。4月10日全球揭曉成功演算出首張黑洞照片。伊隆·馬斯克創辦的SpaceX持續成功發射火箭,6月25日福爾摩沙衛星七號搭乘SpaceX獵鷹重型運載火箭成功升空進入軌道。3月15日歌手王大文推出專輯[國際太空站]。8月6日青峰宣布推個人創作專輯[太空Space]。生活潮牌一個接一個推出聯乘NASA的太空風服飾球鞋手錶新品,彷彿再次回到60年代盛行的太空時代Space Age。不同於60年代 充滿未來想像太空時代,現今全新太空時代設計所連結的內涵或表現,所運用的是過去至今已發生的太空記憶、科技、印象, 則是更加寫實,似乎告訴我們,我們就是活在太空中。(事實上,我們也確實是搭乘地球這艄宇宙中獨特的太空船在太空中運行)

太空之於設計創作的影響,未必是一時風潮,而是不少人自兒時心中就存在的嚮往。2019年7月27日,在台北青田街巷弄中一處老空間裡,竟也有一場“太空行動”發生!這場"太空行動"是由從事設計教育多年的學者 – CK  Teng 鄧建國副教授發起,把多年對太空、科幻的嚮往,藉由研究與創作,將太空相關的知識、原理、 印象轉化、融入一件件日常的設計。

《Space Action 太空行動》 匯集鄧老師近年來探討和運用不同層次的太空符號象徵、寓意、象徵和產品語意的設計手法,實作出十件代表作。我個人將現場展出的作品以“經典太空科幻印象再現””星體運行規律的機能”“令人著迷的太空載具” 三個群組來介紹。

經典太空科幻印象再現

設計靈感來源引用對科幻電影中的經典太空印象,像是不知道為什麼,電影中總是被外星人抓去研究,第三類接觸排行名次非常高的生物-乳牛,被幽浮發出的光束牽引升空帶走。或像是 人們抬頭看到巨大不明飛行物低空漂浮在屋頂上空,底牌一圈圈令人無法理解的推進器黑科技圖騰,巨大讓人震撼,彷彿時間停頓的凝滯氛圍。神秘的黑洞、量子宇宙的平行時空聯想。
漂浮燈 (Floating Wing)
漂浮燈主要特徵是如同太空母艦的底盤滿滿圓形推進器圖騰,內有9 個圓環以淡藍色軟光條營造霓虹燈效果,如同燈具本身漂浮的動力來源。底層透明壓克力開有9 個孔洞,可以將燈光引導到邊緣,產生雙層的效果,增添空間、時間凝結的氣氛 。
幽浮桌(U.F.O.)
將常見給人平靜和諧感覺的圓形咖啡桌比擬成在空間中航行的幽浮 ,您會不會好奇桌子的底部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桌板底部有大小圓環,大圓環可放射出錐形光線,錐形光線轉變為四支拋光的圓管,將桌板反向撐起。
小圓環則是四支腳交會的軸心,是可支撐物品的擱板。當在擱板上你的背包,彷彿獵物被幽浮向上吸引的場景就重現了。
登月椅 (Moonwalker)
充滿未知的黑洞,令人著迷。黑洞另一端可能是平行時空的存在。登月椅是由兩個倒 U 字形的框架, 以十字承口搭接卡榫方式組合而成的座椅。上方有橢圓及圓形座椅分據兩端,中央有小圓桌升起。
眼前看到的座椅,其實被隱藏了另一半,透過地面黑色鏡面的底盤,就能看到所鏡射出完整的形體 ,其實是兩個交扣的 O 字型,寓意在平行的時空當中,人們現在所看到的一切可能都只是局部。

星體運行規律的機能

這幾件作品的概念引自宇宙天體運行,彷彿家中的空間是宇宙,放在家中的物件是在宇宙中的星球或天體,彼此之間有規律地被安排在空間中。共存於空間中的人、物、空間之間沒有碰撞,就像是彼此之間有互相牽引的力場,和諧地運行。 令人驚豔的是,鄧老師特別關注正在復健之人需要的研究,竟能將星體運行的規律,轉化成為幫助人復健的創新設計。這幾款運用太空主題設計融入家具的復健器 ,當不使用時,在家中是未來感十足的摩登家具,當人與家具互動時,發揮生理與心理復健的機能。
星體轉輪 (Rolling_Galexy)
 “常言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架在書架上的 星體轉輪,直白地說,像是可以操作上、下指令的巨大遙控器,彷彿掛在書架上的星系,可以不斷轉動。透明壓克力製成的轉輪構造 ,在視覺上讓使用者感受宇宙星系週而復始的循環,藉天體運行意象,可以振奮使用者的活動情緒,忍不住想操作看看 。
操作者手握紅球,旋轉透明圓盤, 驅動皮帶來帶動木星圖像之旋轉 。星球周圍的藍色小衛星,因配重可同步旋 轉,利用內藏的紅外線感應裝置可點擊播放書架上螢幕所撥放的動畫 ,增加操作者的運動回饋感受 ,讓復健過程不無聊。操作星體轉輪的動作,可防止肩組織的沾粘 ,也讓轉輪運動更有科技感, 自然融入未來生活。
多向指梯衣架 (L adder Up the Moon )
是一件融合復健指梯與衣架的設計。這件作品不只是從星體而來的靈感,還加入傳統練武之“木人樁”的基礎, 從底部至頂端,一層層串疊類似中式算盤”算珠”造型的構造, 透過指尖撥算”算珠” 發展為放大版的圓型多向指梯 。圓型指梯上規律錯位安排伸出不同長度的支架,支架末端有 紅 、 黃 與 藍色木球 ,可以標示手部放下、 90 度舉到水平、或上抬到180度的復健任務標誌。可多向度使用的特性,患者或陪伴者可以同時參與,相互激勵,克服復健產生的心靈孤單或怠惰 面想法,激發正向能量。 讓指梯不再是枯燥面壁的復健器材,也可是時尚感的衣帽架或空間藝術裝置 。
星轉桌 (Rolling Table)
由星體環繞軌道以及”肩轉輪”的運動方式進行發想圓桌設計。桌腳設計如同十字對扣的飛行尾翼,支撐著片狀的垂直桌架。垂直桌架兩側伸出連桿支架,透過圓球來斜撐住桌底板,形成環環相扣的軌道運行次序。當桌上不放任何東西時,就可以做為手部運動的裝置,旋轉圓桌板,桌面特別設計壓克力圓孔視窗,可透視穿越下方星球圖形,選轉時,穿透圓孔視窗的光影投射在桌底也有物換星移的視覺效果。

令人著迷的太空載具

太空載具是最多小朋友在還沒深度了解宇宙、太空知識之前,相信不少人在小時候關於太空的塗鴉,都出現過火箭、太空船,載具是最具推動太空想像動力的意象。
現實幻鏡 (Mirror Rocket)
火箭是在人們腦海中對太空載具想像的基本原型,是超越地心引力,沖破天際飛向太空的重要動力。家中若挺立著火箭是甚麼感覺呢?精簡又有個性的火箭意象,”現實幻鏡” 衣架的結構以三角形為基礎,具有圓弧的三角支架,正面有窄如火箭的梯形鏡子,黑科技般的調節轉軸設計,使用者站在前方時,視角可以直接看到鏡子後方支架所掛的衣服,同時透過鏡子看到自己,有趣地出現真實的衣服與鏡子中的自己虛實疊合,方便想像穿搭。
庇護所  (Shelters)
“漂泊的時空旅人,總是需要停泊暫歇。”透過精心安排的凹槽、承口搭接 L形、梯形與橢圓形板材組成流體造型變化,營造如火箭或太空基地意象的 “庇護所”置物架。橢圓形的層板,可自由地抽出框架,成為置物托盤,將要展示的物品放上橢圓形層板後,雙手拖著緩緩將層板放進凹槽時,還真有太空飛船進入母艦或基地停泊的情境。
除了家具,鄧老師也以太空為題開發兒童教具,讓孩子們可以發揮MAKER能力和學習太空知識。在資源缺乏的太空中,的確非常需要發揮如何將有限材料和工具搭配、組裝而可以自創工具。(突然想起 電影 絕地救援,男主角如何在火星上發揮MAKER能力求生)
長臂燈(frame lamp)
就好像太空人在太空梭上操作的工作手臂,”長臂燈” 教案讓小朋友體會懸臂結構與底部基座的配重關係,瞭解平衡、重心與三角懸臂立體支架的結構張力及韻律美感,訓練非對稱的動態平衡。動手創作過程中, 小朋友藉由束線帶捆綁木條的連結方式,自由地調整木條線段結構製作生活用品,例如加上LED 光源即可變成實用的燈具。
兒童火箭(Rocket for Kid)
經典台詞“飛向宇宙、浩瀚無垠”,傳達人們探索宇宙的夢想。太空有多大,人類的夢想就有多大! 生活在高科技環境孩子們早就對於火箭發射的影片感到稀鬆平常,但未必了解火箭離開地球的大氣層的歷程。“兒童火箭”教案設計就是引導老師與孩子們,可以利用垂手可得的材料, 將不同粗細的圓木棒分別集成不同火箭量體組件, 再組裝出可模擬一節一節構造的火箭模型。完成後,可以玩火箭升空情境模擬,依據升空的不同階段,認識火箭分節脫離的順序。幫助孩子們具體領略探索太空知識的想像。
經歷太空行動之後

老房子中的展示空間,鄧老師加入一些投影和簡易動態雷射光製造氛圍的安排,看完展覽,穿過出入口特別設置的簾幕,走出青田街老房子,就好像剛穿越某個平行世界回到真實世界 。仔細回想,展中作品的材料都是採用平常的木材、壓克力等, 但太空的主題訴求催化而成的設計,構成了某種life style ,直觀的看,是不熟悉、不屬於地球生活日常的物件,但又不像科幻電影中的物品,刻意科幻到非常未來的時間軸或世界觀,當我們實際去操作每個物件所發揮的機能,卻又帶來熟悉的感受,與我們現在的生活需求又不違和。

觀展過程中,更寶貴地遇到鄧老師親自導覽,更加了解創作者完整的創作理念,引發想法的緣由,更從鄧老師眉飛色舞的介紹和示範操作,可見老師長期以來對於太空的熱血, 太空,成為驅動老師設計思維和創作動力。這場鄧老師的個人太空”行動”,也值得設計工作者想像一下,如過有機會,會想以什麼主題來創作?策畫屬於自己的設計個展呢?
PS: 展中彩蛋01: 展品說明牌上的手感Sketch
展中彩蛋02: 展示空間中不斷投射的綠光,原來是這樣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