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Timothy Liao 照片提供: 陳竑霖 、劉大中 攝影紀錄:廖小熊
生活中的經歷、感受與記憶,是許多設計師發展概念的養分來源之一,也是觀看眾、使用者接觸到設計物品時,在內心產生共鳴的交會點。將生活中經歷轉化到設計中,蠻不容易,尤其當設計從想法到上市所經歷的各項研發過程,許多製作限制、市場需求等現實考量後,不小心也沖淡了原本從生活經歷的故事,或藏在幕後花絮當中。能感受到設計師最豐沛的生活經驗轉移到設計的意想不到作品,甚至還闡述轉移的邏輯,大概就屬設計學術創作帶給觀看者內心共鳴、思考的濃度最高。
這篇看看設計就帶大家去看研究所等級的設計展 —《生活聯集-跨領域創作展》,是 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 設計師 陳竑霖 與 劉大中 透過自身的生活經驗與記憶做為創作核心,思考統整出議題,尋找出聯集生活經驗與設計的最佳詮釋方式。
以社會議題為背景之食物設計創作
陳竑霖以食物作為載體,乘載自身經驗與對於現今社會議題的價值觀與反思,發展出三件“食物設計”。
食衣
直接地以衣服作為載體,像是可穿在身上的保鮮袋,穿著者可以在全身上下大量裝載自己喜歡的食物,看似非常方便,也非常有太空未來感。這件作品誇張的食物裝載量,充滿寓意。衣服上大量的儲放食物隔間,大大滿足對於物質慾望的支配感,反應現在人們多處在“被支配”的高壓生活,常藉由追求選擇玲瑯滿目的食物時的快感,產生自我的“支配”感,但無形又掉入了無法自拔的過度誘惑生活環境中,似乎又被食物給支配了。服裝的重點用料剪裁,是採用速食食品外包裝製作成服飾裁片,融合服裝設計中,傳達我們習以為常速食文化生活。裝滿食物的食衣套在豐腴肥胖的模特兒上,其實就好像人們不經意(或為了紓壓)失衡地攝取過多的熱量,導致脂肪囤積在身上,表現了速食文化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甚至傷害。
食磚
在看過帶有滿滿警惕意味的作品食衣之後,一定心想著如何可以吃得健康?食磚,就是一套透過產品語意手法,將營養成分透過科學數據化,以設計轉換成易懂的造型視覺形式,幫助人們了解均衡飲食的重要。透過十六種不同幾何造型,將人們一餐所需攝取三大類營養成份:碳水化合物(澱粉)、纖維質、蛋白質,依據成份來源的結構特色,設計成可堆疊成塔的食物磚,還考量到不同營養成分最佳食用順序,以立體造型設計“防呆”的引導食用者堆疊出最佳食用順序的食物塔,頂端蛋白質類食磚讓人較有飽足感,幫助有效控制食物攝取份量,再來食用纖維質,最後吃底層澱粉類(碳水化合物)。以設計手法讓均衡飲食管理不再只有數據,以及更直覺的食用順序。
食模
創作者在成為新手爸爸之後,體驗到人類進食的初始,為孩子準備副食品冰磚的經歷,誕生這套作品。將嬰兒成長進入開始吃 離乳食品、口腔期食品、手指食物 三個階段的需求,設計能伴隨孩子成長的食物模具。每顆食物冰磚定量八十公克,可以滿足嬰兒一餐所需攝取營養,四款不同造型,搭配父母所準備的食材原料,在視覺、觸覺和口感上均能刺激孩子的感官,食物的顏色刺激色彩認知,冰磚尺寸設定符合孩子手掌抓握的大小,讓進入手指食物時期的孩子能自行抓握食材,食物壓製出來的食磚造型也能刺激孩子的小肌肉發展。讓進入副食品期的孩子,不只是攝取更全面的營養,也能在用餐過程中,讓過程像是遊戲一樣,伴隨孩子認知成長。
運用感官重啟觀點的體驗與創作
劉大中 嘗試將個人生活中所經歷過的美好感官體驗,以材質、機構、色彩等設計元素,再次模擬、重現。創作出四件重啟自然場景中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的創作。
落雨聲
生活中最常經歷到的自然情境–下雨,如何轉換成創作呢?直觀的聯想,可能是視覺的呈現,劉大中則是選擇了聽覺 — 雨聲。雨聲,更是人人熟悉的自然聲響,甚至當還未看到下雨情景時,聽到雨打在屋頂或地面傳來的聲音時,就可以識別下雨了。
落雨聲系列裝置是思考如何藉由視覺以外的感官來詮釋、重啟人對下雨的感受。以象徵雨傘的幾何構成裝置,運用軟性材質所包覆的發聲機構,當觀眾上、下操作時,裝置內的顆粒物(類似塑膠豆豆),落下敲擊內部構造、介質的聲響,以聽覺和觸覺體驗建構腦海裡下雨的場景畫面,以及雨滴掉落在傘面的震動手感。
光.雲霧之間
雨後天晴、破曉時,光線在雲霧之間穿越、阻隔,若隱若現的視覺感受如何重現在空間中呢? 光.雲霧之間 是組會不時灑出霧氣的燈具裝置,透過光與霧氣不同的元素彼此擾動產生光線穿透、霧氣對光遮蔽的交互狀態,觀者觀看體驗時,透過視覺、嗅覺等感官帶來對曙光、山中雲霧、帶有森林浴的回憶與想像。
光景.時間
無論我們在哪裡,走出戶外,抬頭都能看見的天空,也許習以為常,但停下腳步,或忙碌中不時看出窗外,會發現,時間不斷地推進,天空中的顏色也隨著改變。光景‧時間 以屏風的型態,透過觀者拉動屏風可調整的折簾,屏風的色階隨著改變,不同的色階比例與位置呈現出不同時間點的天空光景,建構人們從天色變化的經驗記憶裡,產生時間定義的連結。
腳下風景
有機會登山或踏青在森林間,沉浸在森林清新的氣息令人心曠神怡,除了森林樹木釋放的芬多精氣息和體感的溫度,在林間漫步踩著樹枝或落葉堆所發出沙~沙~沙~的聲響,是另一印象深刻、美好的腳下風景,是許多人為了讓心情放鬆、壓力釋放到森林中的原因。森林特有的環境感觀,如何轉移到室內空間呢?透過針對不同植物種類的落葉堆進行研究,運用不同的紙材設計剪裁植物葉片般樣貌,不同搭配實驗測試,試圖完整地將踩踏的經驗與聲響重現,而完成了 腳下風景 地墊的設計,將森林使心情放鬆的魔力透過聽覺和觸覺帶到了室內。
透過設計師現場的導覽介紹,以及親手操作展品,互動中實際從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感官認知理解兩位設計師的研究論述,再展中自己的感官也好像再不斷開啟。確實,無論在室內戶外、都市或自然環境,只要我們願意開啟更強的感官,多體會一下,會發現不少新感受。將生活中的經驗累積起來,與設計連結成為創意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