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Timothy Liao  展覽紀錄:廖 小熊

每年四月,國內外設計產業圈、文化產業圈、各地縣市政府、機關組織交集在文化部在台北舉行的 「臺灣文博會CREATIVE EXPO TAIWAN」,2019 文博會相較以往,更以「文化」動態的都市軸線擴大文博會的場域,不侷限在以往既定在文創園區內的展覽空間,引用1888年開始興建的台灣鐵路後,串起了臺北城、港口到各城市,運送產業物資,也串起臺灣各處與國際在產業與文化的連結,成為「鐵道產業廊道」,文化部承襲產業廊道的概念, 藉2019文博會串連臺北城鐵道線上多樣的產業歷史空間,翻轉現在臺北都市軸線,論述「文化創新廊帶」,預期以動態的方式,讓城市裡每一個人與不同場域混接,跨越傳統與創新、本土與世界。在「文化創新廊帶」的規劃主軸上,2019臺灣文博會的範圍相當大,除了原本的三大文創園區「華山1914文創園區+松山文創園區+圓山花博爭豔館」之外,還有「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園區」、「臺北流行音樂中心」。民眾若依據廊帶上的每個活動地點,逐一踩點參觀,參與古蹟建築導覽、戶外裝置藝術等不同主題活動,一定會對今年大會策展主題《Culture On the Move文化動動動》,非常動感地體驗台灣文化與產業的能量。

有些朋友問我,時間超有限的人如何參觀今年臺灣文博會呢? 對我而言,文博會與台灣其它官方主辦展會定位最大的區別就是與臺灣、各縣市、在地「文化」相關的核心,因此推薦最先衝往最能感受和體驗文博會「文化」的展區。所以這次看看設計聚焦分享今年大會主題概念展、文化關聯濃度最高的展區座落在華山1914文創園區。

要了解當屆文博會貫穿展會的主軸,深入了解當年在文博會中所呈現臺灣文化創意資產的現況,不能錯過的就是大會主題概念館。走一趟在華山的主題概念館《演變舞台Stage On the Move》、以及匯聚台東、台南、屏東、桃園、工藝所(南投)各縣市地方主館的《編輯地方-本地 The Place》,也更可領會今年大會主題《Culture On the Move文化動動動》,文化與創意就像在全台各地持續進行動態實驗,探索創造對臺灣各處文化的新想像。

演變舞台 Stage On the Move

今年主題概念館 命名為《演變舞台Stage On the Move》,和以往大不同的是,將整個展館定義成大型表演場,以”表演”與”紀錄”為策展主軸,形式上打破展覽與表演的界線。一走進展館空間,場景、光線、影音、舞台結構的設計,使觀眾瞬間沉進在表演場前台和後台的氛圍。藉由展期中將近40場活動、節目,每天展出內容不同,觀眾可以跟著每場節目遊走傳統與現代,從每場不同類型的演出,有感在臺灣各類型”表演”背後文化的累進,是臺灣當代文化最真實的動態。除了表演節目之外,空間中融合後台場景與互動裝置,觀眾也能動動身體,體驗臺灣的表演文化就在你我伸展肢體當中發生、存在。

編輯地方Places On the Move – 本地 The Place

在文博會所有展區、展出單位中,我會特別喜歡關注台灣各地方幾個地方政府的展區,因為透過各縣市政府組織、在地民間單位展出內容,可以了解屬於臺灣的文化正在各地方,人事時地物之間正活出什麼樣的樣貌,創意與在地生活正激發甚麼樣的火花。2019 以”編輯”的思緒,將各地方文化如同出版知性旅遊書,轉化為可沉浸、可體驗的實體展覽,編輯主題概念館,稱為:《編輯地方 Places On the Move》。是最讓人留連忘返,也是最容易大排長龍的展區,包含了桃園、臺南、臺東、屏東與位在南投的工藝中心。

臺東館 《感受一下》

踏入臺東館,稻香、草香撲鼻,策展團隊以”誠實感受”為策展主軸,一踏進這空間,即刻轉換另一個心境,直接將臺東的植栽、採集的生活物件,還有音樂創作編輯。隨著動線步行到空間的後段,室內竟出現壯觀的稻草坡、平臺,觀眾不須特別做什麼,在空間中自由行走、或坐、或站,靜靜地透過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彷彿瞬間置身在充滿山林海洋氣息,帶領觀者感受島嶼土地和廣袤海洋,感受彷彿真實活著的臺東。文化即生活哲學,在臺東,便是誠實感受。

桃園館 《桃花源設計事務所》

編輯地方館中,桃園市最為都會,桃園市政府文化局透過策展策略,化身一間專注於桃園的「桃花源設計事務所」,統整文化地景與風土民情,研究分析桃園市相關議題,植入設計、音樂、體育、地方產業、觀光地景等元素,領會桃園市前進的具體行動。觀眾可以隨興在幾座控制臺按壓按鍵,在空間中播放研究團隊採集的桃園聲音,甚至產生混音的效果。融合展場空間設計所設定透光特充滿性,桃園館像是充滿詩意的城市實驗場。

屏東館 《吟.土.風.人》

屏東館以「吟.土.風.人」為展覽篇章,展出策展團隊所採集屏東故事。[吟]–安排屏東五組歌唱、詩歌領域的代表,以國語、客語和原住民語吟唱或朗讀,傳達在地人的生活片段與感知,讓觀眾透過雙耳感受屏東的溫暖樸實,也傳達屏東孕育多元的人文。[土]–屏東是全台灣在氣候、地境、生態或族群最多元豐富的縣市,擁有豐富厚文化底蘊與土地有密切關係,以互動投影重構屏東新舊符號、人文情景,傳達屏東這塊土地就是持續走向未來重要符號。[風]–來表述屏東風土民情、族群交會所累積民俗節慶祭典的多元面貌與包容,巨大童玩翻身板組成的動態投影牆,播放著慶典舞蹈影片,隨著機械動態翻動,就好像一陣陣的風吹在這地滋養文化的生命力。[人]透過屏東人文物件,串起屏東過去、現在、未來,並傾聽下一代心中的未來,來自屏東小學生童趣的書法筆觸、作業對屏東的印象,預見屏東未來主人翁如何思考對這片土地變得更好的預想,也值得現在的大人們思考所肩負的責任。屏東館 結合聲音、影像、舞蹈、展示一連串的”起承轉合”,讓觀眾將所看所聽化為心中所感,體會文化,記住屏東一則則精彩故事。

臺南館 《文文仔火》

“文文仔火”是臺語”溫火熬煮”的意思,傳達臺南人看時間的方式,貼切傳達出臺南古城都會是時間慢熬累積而成,也因此傳統非常入味在現代的臺南。並將”火”的概念延伸為“連結”、“烹調”、“淬鍊”、“指引”四種面向,透過臺南在地的物件、聲音、影像、裝置,不同載體來梳理城市與個人之間的情感關係,也讓觀眾在展場中彷彿置身在臺南巷弄街坊,還有臺南著名熱鬧的小吃攤意象場域。

工藝館 《茶3.1415》

工藝館以《茶 3.1415》為題,數學好的人一定非常熟悉 3.1415這組數字,心中會出現圓圈,沒錯,這主題就是傳達台灣的工藝發展,有一部分與茶產業、茶生活發展有密切關係。以”茶”為圓心,”工藝”為半徑,畫”生活:為圓周,即可看見台灣茶生活文化中的工藝面貌。將茶文化演變的時空路徑作為端點,論述生活中的工藝百態。展中以茶文化的視角,透過不同空間場域設計,引導觀者思考台灣工藝於當代日常的精神及價值,體認工藝於生活中的文化路徑,並解析茶具製作歷程、材料類型分類突顯了臺灣精進的工藝發展。現場還直接打造了一座迴轉壽司的迴轉台,其上擺放著不同形式、風格的茶具,迴轉於中式、西式、日式拼接融合的用茶空間,藉由迴轉讓茶器具、桌上擺設與用茶空間不斷有不同的搭配組合,傳達每個人都能有屬於自己的茶生活文化組合。

透過文化創意策展團隊,將大會主題、桃園、臺南、屏東、臺東 、工藝館 在華山1914文創園區展現2019臺灣文博會最具臺灣味的場域。

2019臺灣文博會
展期:2019.04.24 – 2019.05.05
更多臺灣文博會展覽與活動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