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 查無旅人
莫名其妙連續幾個月都介紹了流動的工藝,從畫作、塑料、燒釉等等,有幸遇到職人教授金屬自然著色課程,立馬手刀報名參加。
不算偶然,流動藝術近年來確實成為了設計顯學,工藝結合藝術、傳統結合創新,介於自然跟人工之間,精準控制與奔放自由之毫;瞬間、不完美的完美精神,一種侘寂的美學油然而生。
正式開始前老師介紹了日本傳統銅器表面的著色方法:糠燒。用蘿蔔泥、米糠、醋、日本酒等天然素材配合鐵屑等燒出各種顏色。很像傳統建築的黏合一樣,選擇天然稍微發酵的澱粉質地當作膠合介質 (例如萬里長城的城牆),並且混入一些礦物質地當作燒製結合的發色材料,例如溫泉泉水、鐵屑、砂石等等。
糠燒算是日本傳統銅器著色工藝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現在還在手工製作的已經少之又少,米糠裡加入的礦物配方成分比例不同,成就了不同的顏色變化,經由先人智慧與不斷改進,傳統燒製技藝在日本被好好的保存下來。
上課的材料很簡單,一般銅器或黃銅的片材或器皿、米糠、砂紙、手套,輕輕鬆鬆開始體驗。
首先,把泥狀的米糠在銅器上進行塗抹,需要均勻塗抹在銅器表面上後才算完成。這之中米糠的厚薄程度會影響到後面燒色的狀態,不能太厚也不能太薄,全憑經驗和感覺。
塗抹均勻後,便開始進行低溫燒製,會有兩個燒製階段:第一步先用小火將米糠乾燥與碳化;休息五秒鐘後轉至大火焰進行礦物結合。
超想要一把老師帶來的大管噴燈喔~~讓我想起上個禮拜我吃的炙燒鮪魚壽司~~
整體銅器被燒得紅通通以後就算完成了,把銅器放進水裡“殺”的一聲會讓你忘記整個禮拜的辛勞,像做菜一樣急忙的起鍋,拿出刷子死命把太厚的礦物質刷乾淨。
接著拿出砂紙進行研磨,磨的多少取決於最終要的斑紋,被研磨與沒被研磨到的地方厚度不相同,後續染色上去的層次跟顏色就會有所差異。
完全乾燥後才開始進行染色,用一塊小碎布沾了藍色的汁液開始在上面進行塗抹。我相當好奇藍色汁液裡賣的是什麼藥,就是氯化銨加上硫酸銅:氯化銨的作用在於加速氧化;而硫酸銅則是與表面銅離子進行還原。如同古代的青銅器,在生鏽前是金屬的銅色,生鏽後與礦物質氧化還原成銅離子的青色。
染色時,老師特別留意塗抹在銅器上液體的狀態,呈現簡單的小泡沫狀可以增加與空氣接觸的面積,並且因厚薄度不同產生更多的顏色層次。
反覆數次染色與晾乾後,才更清楚最終成品的樣貌,與原本殘留在上面肉眼看不出來的礦物質地。
有如變魔術一樣,最後老師拿出裝有阿摩尼亞的寶特瓶進行最終定色。透過不斷擠壓保特瓶讓氣體蒸散出來,薰在銅器上讓氧化還原速度更快,原本銅器的顏色也就反應變的更藍一些。
好奇沒有人被阿摩尼亞的味道嚇到,只有我拿衛生紙塞住鼻子進行動作。最終簡單在上面上一層保護漆就算大功告成囉!
《神奈川沖浪裏》是日本畫家葛飾北齋的著名木版畫,將大海波濤洶湧與自然力量展現的一瞬用浮世繪的方式描繪出來,呈現一種接受短暫和不完美的侘寂美學。
流動藝術濃縮了許多元素的衝突與對立,在不平衡中找到一種新的平衡呈現美感,或傳統又現代、自然又人工、繁雜又整齊。不斷在不協調、不相關的事物中重新闡述新的美好意境。
請問在哪裡可以報名參加這個課程??
其實很多平台上都有體驗課程,就不多廣告了
或者,也可以學我去「看看設計」裡找找有沒有相關最in的體驗課程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