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Timothy Liao  攝影紀錄:廖 小熊
若您手中有新台幣三十元,能買到什麼東西?能換得多大的價值?
這期“看看設計”,讓我體會付出新台幣三十元所能獲得最大價值。答案就是目前台灣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成立可追溯自1908年的「國立臺灣博物館」(後簡稱臺博館),僅需新台幣三十元的門票,就可看遍 「臺博館」內廣受好評的展覽。目前臺博館「本館」正展出能發現台灣的「常設展」以及四個「特展」,還有可加碼進入位在本館附近以展示壯觀古生物模型、化石內容著名的分館 「土銀展示館」,其中三個「常設展」、一個「特展」,共計一人只要新台幣三十元,就可以觀賞九檔國家級研究策展的內容。更不用說,興建於1915年的本館建築本身,就是一個超越票價,值得賞析的臺灣代表建築設計作品。

大家可能會好奇,「臺博館」的名稱,可以感受到濃濃的 歷史、科普定位,和“設計”有什麼關聯?近年「國立臺灣博物館」明顯導入設計創意與美學轉型,將原本可能對大眾來說可能較為生硬的歷史、科普內容,藉由創意展示設計的巧思,每場展覽如同論述扎實的主題設計創作展,自然而然引導觀眾由淺入深,獲得這百年博物館所累積的滿滿知識。這期“看看設計”礙於篇幅,無法一次和大家介紹一票三十元所能看到「臺博館」九場展覽,但特別先以在本館展出的《昆蟲與植物的愛戀變奏曲特展》為例子,和大家分享我們最近在「臺博館」所見的科普美學體驗。

《昆蟲與植物的愛戀變奏曲特展》

回憶起小時候翻閱百科全書,或是國、高中時學習生物課程,昆蟲或植物總是在不同的專輯或是章節來介紹,但昆蟲與植物在自然界中是相互有非常親密、極度相互依賴的關係,甚至密切牽連產生演化的力量。植物與昆蟲的相遇,可追溯到非常久遠的「石炭紀」。植物需要活動力十足的昆蟲協助散播種子或花粉來繁衍,使植物自古物種多樣性快速增加,植物也藉由花蜜或食物吸引昆蟲來取食,作為回報。特殊的植物也會誘捕、消化昆蟲,或成為昆蟲繁衍後代的庇護所。昆蟲與植物是生命共同體,非常值得人們進一不認識和研究,《昆蟲與植物的愛戀變奏曲特展》就是特別的將昆蟲與植物這兩者完全不同類的主角,一起安排演出它們彼此互利共生的微妙故事。

展區也以故事般的命題,串起昆蟲與植物之間的愛戀變奏曲,再細分為八大子題:「昆蟲星球」、「七嘴八舌」、「飛行的色彩」、「素食主義者」、「最佳拍檔」、「昆蟲順風車」、「致命陷阱」、「昆蟲媒人婆」。

「昆蟲星球」

誰才是地球的主宰呢?地球上約有一百萬兆隻的昆蟲,是人類的兩億倍,人類已知的動物種類將近75%都是昆蟲,地球稱為昆蟲星球也不為過。昆蟲與植物「亦敵亦友」的關係。昆蟲自幼蟲取食植物葉片,成蟲吸食植物汁液,植物如豬籠草、捕蠅草會誘捕昆蟲補充營養。開花植物靠蝴蝶、蜜蜂、甲蟲等昆蟲協助帶著花粉再不同植物之間授粉,而幫助授粉的昆蟲則獲得花蜜作為回報。如榕樹依賴榕果小蜂授粉,也供小蜂將卵產在榕果的小花中,將榕果當作育嬰房,小蜂幼蟲孵化後就直接以榕果為食物。

七嘴八舌

而地球上適應性最強的昆蟲不是浪得虛名,發展出不同精密設計的「口器」,不同取食特性的口器型式,適於食用植物、真菌、腐植、動物等等,非常多元。這區牆上可見不同口器類型的昆蟲代表近距離寫真照讓觀眾一目了然,因應不同食物類型的口器差異。肉食性昆蟲的「咀嚼式口器」、吸取植物汁液或動物血液的「刺吸式口器」、蝴蝶吸食花蜜的「虹吸式口器」、蒼蠅到處舔吸食物汁液的「舐吮式口器」、蜜蜂發展出咀嚼兼具吸收的「咀吸式口器」。除了照片與圖說,並有不同昆蟲口器的放大比例模型,可看到不同口器構造的設計。

飛行的色彩

有人比喻昆蟲飛行時向是空中的寶石,因為多數的昆蟲翅膀表面有著多彩的鱗片或鱗毛,因為期中所包含的化學色素與光的反射、折射、干涉或繞射,產生物力的色光,也就成為我們所看到許多昆蟲展翅飛舞時呈現的斑斕色彩與花紋。多數的昆蟲在成蟲時期具有功能完全的翅,但隨著適應不同的生存模式,使翅演化。基本的昆蟲類型具有前、後兩對翅,蚊蠅為了快速飛行保持平衡,後翅特化成平均棍,而跳蚤等寄生在其他動物上的昆蟲,為了減少在寄主毛髮間移動的阻礙,演化為無翅型。這展區運用了對位投影,在牆上佈滿不同飛行昆蟲的一比一模型,當投影機將光影照射到其中一隻昆蟲時,中央的圓形區域如同放大鏡,放大它的翅膀細節,看清楚它的色彩與翅脈交織的圖紋。

素食主義者

昆蟲也可分為肉食性與植食性,其中植食性昆蟲又特別因為植物的多樣性,不同的昆蟲對應植物也發展出不同吃植物的取向和方式,植物的根、莖、花、葉、果實或種子,各有不同愛好者。在這「素食主義」展區,特別以像是餐桌,也像實驗室中島桌台的展示方式,桌上豐富的成列,在展中非常吸睛。桌上有3D列印製成的模型裝置,以皮革製的植物葉片,來說明各類植食昆蟲不同階段是如何吃。裝置之間有安排放大鏡,可以一一觀察藏身於桌台中的植食性昆蟲標本,就如同植食昆蟲在大自然中,可能棲息在葉子的背面。植物對昆蟲對於如何吃植物是相當有計畫性的,甚至從卵就開始安排,有的昆蟲甚至能將葉子包起蟲卵,如同育嬰室,或像包便當一樣,等待幼蟲誕生後,可以直接進食。

最佳拍檔

這展區章節述說著昆蟲和植物脣齒相依的故事。如「喜蟻植物」(顧名思義就是特別接受螞蟻共生的植物)具有天然的中空構造,提供螞蟻居住,而螞蟻會抵禦會吃掉植物的動物來回報。“大彗星蘭”具有非比尋常,將近30公分長的花距,只有一種具有足夠長度口器的天蛾吸得到裡面的花蜜,相當專屬於這種天蛾的美食,天蛾也同時專門服務“大彗星蘭花”授粉,成為最佳拍檔。

昆蟲順風車

這順風車,談的是植物病蟲害的問題。植物的病原微生物,仰賴昆蟲來散播,就像搭乘順風車一樣,透過吸食植物汁液的昆蟲從這個植物傳遞到另外一個植物,從這個區域傳播到另外一個區域。事實上,比起昆蟲植接吃植物所造成的危害,傳播植物疾病對於植物的危害更為嚴重。越了解植物病原如何搭昆蟲的順風車,越能找到預防病原散播的方法。

致命陷阱

前面看了很多都是昆蟲吃植物,這裡則是介紹一些植物演化出誘捕昆蟲的神奇本領,把昆蟲當作營養補給品,像是捕蠅草、毛氈苔和豬籠草等食蟲植物。而全世界約有600多種食蟲植物,它們通常生在日照充足但土壤養分貧瘠的地方,演化出能釋放出氣味、色彩、蜜線的食蟲植物,散發引昆蟲或小動物的氣味,讓牠門自投羅網,再加上發展出各種能補捉昆蟲的特殊構造與消化的能力。

昆蟲媒人婆

昆蟲與植物的愛戀變奏曲壓軸,透過VR虛擬實境裝置,四種挑戰遊戲,讓觀眾能以昆蟲的第一視角體驗,身歷其境了解昆蟲以那些方式扮演「植物的媒人婆」。
通常,開花植物藉由昆蟲或是風力幫忙把花粉傳送到雌蕊柱頭上,其中透過昆蟲幫忙比風吹更有效率。植物也發展出誘使昆蟲幫忙的特徵與習性。常見的是以美食引誘。有時螞蟻收穫到種子,在搬運的過程不小心掉落或是遺忘,不經意變成植物的媒人婆。開花植物透過花朵鮮豔的色彩以及散發的香氣來吸引訪花昆蟲前來採花粉、花蜜。蝴蝶喜歡紅色、黃色或藍色的花,常藉由蝴蝶協助授粉的花,甚至配合蝴蝶的作息,在白天開花。蜜蜂喜歡黃色或藍色,透過紫外光線才看得到花瓣上帶有甜香蜜源的標誌,引導蜜蜂找到花朵內的蜜腺與花蕊的位置。
比較獨特的是以美色引誘。物種多樣的蘭花,每一種都有特定的昆蟲協助授粉。其中“蜂蘭”吸引雄蜂來訪花,並非被花粉、花蜜吸引,而是這蘭花類似雌蜂的外型、絨毛、色彩,以及類似雌蜂發出的費洛蒙氣味所誘引,蜂蘭對雄蜂來說,更具有不可抗力的吸引力,讓雄蜂情不自禁,以為自己在不同的蜂蘭之間是新郎,其實成了媒人婆。

結語與展望

展覽的尾聲,結語與展望,特別展示世界最大的花朵-大王花與魔芋,反向以奇臭無比的味道,吸引極具滲透和擴散力的蠅類來協助授粉。再一次看見昆蟲與植物之間長久以來彼此依賴、互利共生造就演化的力量,進一步的認識與研究,超過我們對它們的想像。

回想上一次來到「臺博館」大概是十多年前了,那時的「臺博館」就像翻閱圖書館中非常專業的百科全書,也是非常精彩,已經能滿足喜好追求歷史、科學、生物知識的觀眾。這次透過「臺博館」專業研究、有趣觀展體驗,揭露了昆蟲與植物之間互相競爭與互利共生的微妙關係,看完也對「臺博館」有全新印象,也是科普主題設計非常好的範本。 (不禁再對三十元入場門票的價值,感到非常滿足。)

《昆蟲與植物的愛戀變奏曲特展》
展期:2018/12/25 – 2019/09/01
展館:國立臺灣博物館 本館  一樓西展間

更多國立臺灣博物館展覽資訊:www.ntm.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