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人駐足遇見綠川 . 柳川。
走過百年新盛橋,舊酒廠,吊腳樓,土地公,伴永恆川水流過,在台中岸邊呈現。
發現,人與河,與土地,在河邊上發酵,是台中文化體現。
你看,川水流過樸質的長街,
將綠意抹成台中生活輪廓,
伴隨月色,溫柔的撕破了花瓣,化為瀟灑的不凡。
你聽,水聲藏進路人的相談,
把每片濺起水花,朗成起舞的詩篇,流過橋邊,伴隨著風,灑進巷口的餐店。
走過柳川及綠川,把漫長故事變為短暫,緩緩流過時間的河,娓娓道來台中身世
淳淳溪水,密密記憶,
悠悠歷史,青翠再現。
偉大文明往往伴隨河川興起 , 一座城市能有條河川流過是件浪漫的事情。
過去,河流為人類帶來了水源、食物、農作養分、航運之便等好處,孕育了人類的古文明,被視為是母親般的生命體。今天,當許多城市裡的人們已不需再依賴都市河流的漁獲、也不用就近取水時,看待河流的態度也不一樣了。
河川曾是人們重要的生活空間,如今,都市發展及不當整治所帶來的河川與污染生態破壞,使清流不再。人們對河川的瞭解,也貧乏得只剩下「排水溝」的誤解。
「現代人類對河川的態度非常不寬容。隨著人類擴大農業用地、修築道路、聚居在大大小小的城市;河流被污染,被截斷、被取直,然後用水泥渠道把它們夾住,埋進管子裡,甚至填平它們所流經的濕地,要不然就是利用它、不當地使用,經常到達難以想像的地步。」
這是美國研究者平克翰(RichardPinkham)在2000年時所發表的一篇研究報告《重見天日─被埋葬河流的新生命》中,開宗明義解釋所謂「Daylighting」一詞時所發的浩嘆!而從1980年代始,在美國開始出現一波Daylighting潮,紛紛把原來被掩埋在水泥地或柏油路面下的河流重新䮽掘出來,讓它們「重見天日」!平克翰形容,這大概是針對地表水流如何治理的態度與方法上,最激進的一樁改變。
Daylighting這個英文字詞,就是指將原本因工業革命和城市都會化之後,被地下化、人工化、涵管化,成為下水道或溝渠的河流重新䮽開,讓這些地下河道得以重見天日。由於在英文裡culvert是涵管或涵洞的意思,因此相對於涵管化或涵洞化的作法,英國生態藝術家大衛黑利把它稱為unculverting,意思就是「重新開挖出來」,相當於美國人所習用的daylighting,也有人稱之為deculverting。
平克翰在文中提到,這個現象是個新趨勢,始祖是1984年加州柏克萊公園所執行的草莓溪(StrawberryCreek)計劃。雖然更早之前,加州Napa和伊利諾州的Urbana也進行過類似案例,但都不如草莓溪那樣對後來的影響深遠而蔚為風氣。據平克翰說,除了全美各地類似案例逐漸出現外,這一做法和思維也擴及歐洲。以瑞士的蘇黎世為例,自1988年到2000年之間,已經有超過9英里的河川、溪流重見天日!
而近來,台灣最受到矚目的兩條都市河川應該就是台中的柳川及綠川了。
台中市政府將北起台灣大道、南到民權路之間,長約三百公尺的柳川河段改造為「柳川水岸步道」,於2016年十二月正式對民眾開放。繼柳川之後,位於台中火車站附近,北起雙十路、南到民權路之間,長約六百一十公尺的綠川河段改造為「新盛綠川水岸廊道」,於2018年二月揭幕,其中並將東協廣場前方被加蓋的河段「開蓋」。雖然此建設在工程界及保育團體眼中評斷兩極,一方面覺得水泥化的河道更加速破壞了河川原有的生態,但在另一方面看來,因為有了這方面的建設,讓年輕一輩的居民有了親近河川的機會,也讓年長的老居民再一次舊夢重遊綠川及柳川的懷抱。
實際踏足在柳綠二川旁,帶給人的是截然不同的感受。相較於綠川,寬闊的柳川水岸能讓旅人悠閒駐足,水中的植物在微風中擺動,與波光粼粼的水面相互輝映,搖曳生姿,時不時還能見到悠游水中的魚兒和掠過天際的飛鳥,在喧囂的市中心內產生郊外的美好錯視感。
改造後的河川也由原本的水泥牆河道搖生一變成會呼吸的河川,河岸由原本的不透水水泥牆變成由植栽構成的綠色緩坡,河道旁也有些裝置藝術及休憩空間,是一個在假日午後悠閒親水的好地方。
再來我們看到綠川,不同的感覺,但同樣的精緻美麗,不同的是,綠川在整體規劃上似乎多了些時間的味道,不管是河道的規劃及周邊的設計,都帶了些藝術的氣息及曲線,整體而言相當有層次感。
對於老台中人而言,綠川應該是許多記憶的原點,位處中區,台中火車站旁的綠川,周圍伴隨著許多老建築及商圈,也是台中族群融合最多元的地帶,當你站在綠川邊上,所有的味道伴隨著風,在鼻子中交會,我想,所謂的五味雜成就是這感覺吧。
但值得一提的是,雖然跟之前的高聳水泥牆比起來,綠柳兩川的確多了些呼吸的空間,但畢竟是人造設施,河道底部的水泥不透水,沒有水路交接的沖積地帶,也沒也原生動植物的生態循環,雖然會呼吸,但只能算是呼吸困難。
但筆者認為,台灣若要進行真正前瞻的都市河川水環境改善,應該朝向恢復河川生命力為首要目標,我個人認為,要能夠恢復河川「生命力」,才算是生態。 這裡所謂的「生命力」,並非狹隘地指復育某種魚類或水生植物,而是指提升河川的生態功能與生態多樣性,使河川能夠提供多樣的「生態系統服務」(ecosystem services)。
這個概念背後的意義是:如果沒有自然,人類就無法存活;人類需要存活發展,就得好好照顧自然,維護生態系統的健康。從我們對待自然的態度,可以決定一個文明可以到達的高度。
同樣的,只要好好對待河川,河川也可以為居民提供服務,只要想想,若把一條河川填掉會喪失什麼,就可以理解了。
透過這個概念,會發現原來河川為人類提供了如此多的好處!但可惜的是,許多都市的河川規劃僅僅為了「防洪」的單一目的,就把河川生態給毀了,再加上各種污水的排入,於是,河川幾乎喪失了所有的生態系統。
但生態系統是有可能救回來的!只要我們願意以「生態復育」的方式來進行全國水環境改善計畫,那麼不管是自然或是人工的都市河川,都有恢復健康的可能性,除了親水與水景之外,還可以為都市人提供更多樣的服務。
就讓我們用流過時間的河,攜帶與城市共榮的溫度,緩緩道來最美的依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