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 查無旅人

先人的智慧和古老的技藝一直以來都圍繞著我們,傳統的工藝技術一直以來會用一種新的面貌與生活態度被傳承下來。身為藝術工藝設計真文青的各位,怎麼可以對這些傳統工藝技術與材料不聞不問呢?於是乎,成就了這一趟傳統工藝技術知多少的系列文章。

還好我不是真文青,體驗傳統工藝技術傳承的行頭不用穿的像徐志摩一樣,黑框圓眼鏡加上古著豈不嚇死寶寶了!?現在的工藝體驗課程都很好找,一指之間也很快就有許多選擇,這也說明了在台灣有多麼幸福,藝文體驗課程正蓬勃的發展成一套有規模又兼具軟硬體搭配的系統。

 

來談談竹吧!一直以來竹材被廣泛的應用到我們的生活中,傳統市場常見的高麗菜藍、魚簍,家裡老一輩留下來的竹簾、竹椅,從農業社會開始竹製品就與亞洲社會家庭產生密不可分的關係。不同種類的竹材應用範圍不同:嘉南平原的刺竹較為堅韌,適合用來製作傳統農具或防風林;北部丘陵的桂竹竹皮較硬又強度高,適合用來製作家具…。專門製作竹器竹具的老師傅們對於竹子的種類與產地瞭若指掌,不只是知識與經驗的累積,更是工藝師對竹材的一種尊重與態度。

難得有幾位竹器工藝師願意開班授課,他們傳承了竹器工藝的傳統精神與技術,並且用授課體驗與說故事的方式繼續為這些傳統技法發揚光大,是真正的文化創意與傳承,真正的文創。

 

上課介紹開始,老師不廢話立馬將回收來的竹材進行解剖,劈竹刀啪的一大聲就應聲開膛,嚇了我一大跳!更別說老師是個咩咧!豪氣地單腳跨上剖好的竹材,嘩啦嘩啦拿起帶鋸示範取竹材,矯健的身手與詳細的講解,你想不愛上她都很難。

開竹是很有技巧的,需要大量練習。而刀本身也很有玄機,老師說若竹子要切的直,刀面本身的中間會有個小凹槽,這樣開竹時才有角度能讓刀取竹條更筆直。一般刀具沒有這樣的設計,工藝師傅會自己進行研磨,每把開竹刀會因工藝師研磨刀面的深度不同而獨一無二。

 

對竹材進行熱彎轉或扭轉時,會先確認竹材的濕潤程度,用熱風槍加熱並隨時用濕抹布擦拭。一方面保持竹材濕潤程度方便彎轉與扭轉;另一方面可擦拭竹材因高溫產生的油脂。

竹材加熱後會吸出水分與油脂,乾燥而漸漸變淺色,再行加熱會逐漸碳化而呈現黃褐色,不僅顏色圓潤飽滿,空氣裡也會瀰漫出一股淡淡的燒竹香。講到香味,只有桂竹製品才會散發氣味,其餘味道很淡喔!

 

簡單學習了幾種竹編方式:六角孔編會像傳統市場的大菜籃;人字編是十字編的變化類型;輪編則用於開口或收口處。試了一下差點沒掛掉,看似簡單的編織方法藏著老祖宗的各種智慧與心血,大顆汗小顆汗做完只想對手工編織業的工作人員致敬,術業真的有專攻,小小工藝背後要花多少時間磨練與重複。

 

這堂課很有趣的地方是老師的想法,身為創新傳統工藝的推動者並不會因著職人所擁有的技藝而恃才傲物,反而期待我們這些體驗工藝的初學者說出心中所想的設計,工藝職人提供專業技術知識支援這些想法,討論創新設計原型的試做。

這件事說起來很容易,做起來很難。需要多大魄力跟行動力才能順利實現,還是同一句老話,在老師身上看到的不只是傳統工藝的技術傳承,是真正的文創展現。

 

小隱於野,中隱於市,大隱於朝。或許真文青不是我們在街上看到穿古著戴黑框圓眼鏡的徐志摩,而是每天拿著菜刀在菜市場剁肉念詩的豬肉販子,或者每天蓬頭垢面完成老闆交辦任務的傻愣子。

探索更多來自 Asus Design Center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