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連接胎兒與母體的介質,從胚胎時期我們便漂浮在水中,作為生命最遠古的記憶,我們破水而生,開始與世界依存;河川緊繫萬物,是地球上靈動的痕跡,那條條的銀白色血脈,也是人類文明的原生之母。
河流解開秘密,也鎖住秘密;它解開了人類的文化形態,創生了人類文明與生活,造就「大河文明」,也鎖住了許多情感的寄生,於是有了孔子臨川,曰:「逝者如斯,不捨晝夜。」,有了李煜亡國之痛的感嘆:「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也有了蘇軾豪氣萬丈的感慨:「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關於台灣,簡媜在〈河川證據〉一文中敘及:「這島之所以雄偉,在於它以海域般的雅量匯合每一支氏族顛沛流離的故事,合撰成一部大傳奇。」台灣島上遍佈一百二十多條河川,每條河川都有特殊的故事及豐富的生態。早年農業社會的人們,依傍河流而生活,並在此繁衍子孫,如同簡媜提及的「壯河足以行舟,瘦川兩岸種稻種菜也夠養活九族十八代。」,河川孵育了在台灣生長的民族,在這座島嶼下生存,脫離不了河川資源,她寫濁水溪是這樣寫的:「全台最長的濁水溪……自中央山脈躍下時,她只是一尾銀白小蛇,卻一路狼吞虎嚥急著把自己養壯,終於長成泥黃大蟒扭身摔出肥沃的沖積扇平原,養出香Q獨特的濁水米。」足見台灣河川用猛沛的生命力,讓人們在這裡世世代代的耕種營生,用河流養分養活一代又一代的台灣人,生命得以落地生根,面對河川,是記憶,亦若母親。
這樣的記憶與寄情因著開發及生態汙染漸漸被阻斷,人與河,疏離淡漠,我們不再到河邊抓蝦撈蟹,不再持竿玩石,人們開始逐漸脫離河流,反客為主。
川顏團隊是以臺灣河川為主題進行文創商品開發的團隊,始於嶺東科技大學視傳系的畢業製作,以敏略的觀察,察覺到河川與人疏離的關係,於是耗時將近一年的時間,尋訪台灣主要十三條河川,找出河流與人的情感連結,十三條河川,十三種色相,十三種氣息。北川有商息、南川是工息、東川有農息。就是有這些河川能量,才得以創作出獨特顏色的河墨水。
為了能夠更準確地觀察河川顏色變化以及了解河川與當地⽂化的關係,我們總共訂定了台灣主要的13條河川為我們的對象,每⼀條河川我們都由上游到下游採集,⼀條河,五個採水點,13條河共65個地點採集。
我們半年來環島⼀ 萬五千公里,每個禮拜出去⼀到兩次,每次出去都是天還沒亮出門,天黑了才回到住宿的地方,一天之內的跋涉,從高山到海口,台灣豐富的景觀變化讓我們不時發出讚嘆的聲響,但也因為要實地下到河床採集⽔樣,常常迷路,摔跤,也有被野狗追,雖然很辛苦,但這趟旅程讓我們看到了許多不曾看過的風景,發現了很多精彩,那種累,那些汗⽔,對我們來說都是那年最精彩的回憶。現在想想,如果沒有堅強的意志力是很難達成的。
當初會做墨水是因為墨水跟河水外觀最相似,也能最清楚表達河水的感覺,一肚子墨水是形容有文化有知識的人,墨水和文化的關係始終相輔相成,就如同河水跟文化的關係一樣,偉大的文明必定伴隨著偉大的河川,濃淡色系不一的墨水譜出了動人的詩篇,寫出了文化的顏色。
同樣的,盤繞的江川河水,流出了土地上五顏六色的文化,所以,身處這塊土地上的我們,都是一肚子河水的文化人,有鑑於此,用河墨水表達河川之於土地,之於人的情感是最棒的表現。
每瓶墨水,每條水色背後,都隱藏著不同的故事與意涵。
不同以往墨水以色調命名,川顏以食色,古色,野色作為墨水的色系分類及墨水故事主題。
食色是關於河川與食物的關係,河川灌溉台灣糧倉,是記憶中的米香,也是舌尖上迷人的故鄉。
古色是關於蜿蜒流水譜出溫黃曲調,流出文化的輪廓,是台灣文化的印象體現。
野色是關於川流在山林奔跑,在峽谷間穿梭,在島嶼上切割出多變的台灣大地輪廓。
每條水色背後,都隱藏不同故事,共同翻騰出古色,野色,食色所象徵的川流脈動。
至於那充滿溫度的墨水是怎墨被製做出來的呢?我想大多數的人都會先聯想到是不是河川污染的顏色,其實一開始我們也有相關的迷思與偏見,確實,河川是有污染的問題,但絕大多數河川會有顏色是因為地質的關係,流過不同的地區,沖刷不同泥土,才會有視覺上的顏色被呈現。
雖然因各地地質不同,河⽔會有不同混濁的顏色,但實際上河水沈澱後是透明無色的,所以要將河⽔精煉成可以書寫,甚⾄用色系區分墨⽔是非常困難的,加上歷史上也沒有人真的將河水收集製成墨水,所以在沒有文獻紀錄參考下,墨水製成是令我們相當頭疼的部分。
我們的方法是將河水的底泥和河水分離開來,針對河泥的部分去精練,做成礦物顏料墨水。
這邊要提到,礦物顏料並不是新東西,他是最原始的顏料,傳統做法就是將泥沙磨細,加入膠體應⽤,⼀般來說使用⽅式大致可分為油畫,⽔彩,還有粉彩,但我們發現另一個問題,這些媒材雖然可以呈現顏色,但如果沒有美術背景,⼀般⼈是難以駕馭的。
我們的目標是讓河川與⽣活相遇,⽣活是每個人的現在進行式,當初就訂了⼀個⽬標,我們做出的東⻄要讓⼀般⼈也能輕易地使用,於是我們改良傳統礦物顏料,將它細分⼦化,讓細化的顏料能嵌入在沾水筆的筆尖上,這樣有⼀個好處,意思就是你只要會寫字,會拿筆,就可以在⽇常生活中與家鄉的流⽔來⼀場近距離互動。就這樣,我們成功的將河⽔製成墨水,每⼀罐都是最真實的臺灣河川本⾊。
同時,我們也利用河川周邊素材創作,高山林木因風雨摧殘順流而下,川顏用巧思將漂流木製成沾水筆,概念是讓漂流木不流浪,家鄉河水不遠流,也將河水混入紙漿,製成獨一無二的河川手作紙,運用在筆記本的封面,13條河川,就有13種紋路及顏色,各具特色,這也應證一件事,台灣雖然很小,但因有這些河水在這塊土地上流動,才造就了這麼精彩的台灣島嶼文化。
希望用這個設計改變⼈們對於河川的看法,認識河川,轉化思維,進⽽擁抱河川, 期許世代永續,環境永繼,鄉⼟之河,幻化川顏。
「如果可以飄浮於空中,你希望找到一條最像你的童年河的溪流,重溫靜靜地坐在岸邊聆聽河水的幸福。你希望那是個清晨,因為微風與細膩的陽光,最能讓河與人相互留下深愛的證據。這證據會長成一株水草,不斷地在河面及你的心頭招搖。」─簡媜〈河川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