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Timothy Liao  攝影:小熊 / Beartalkdesign

大稻埕,因為曾經具有廣闊空地曬稻穀為名 (因為曬稻穀而成為地名,可想像當時的曬稻穀的規模壯觀),靠近淡水河港碼頭,19世紀末隨台北貿易發展,成為台北繁華的物資貿易集散中心,主要貿易布料與茶葉,造就此區的繁榮歷史。後因淡水河港貿易機能式微,台北市現代化向東發展,人口大量外移,大稻埕成為台北市外圍舊城區,雖然開發緩慢,至今難得保有高密度的舊台北繁榮生活面貌,最具新舊時代融合的區域,保有多棟百年建築房舍、布料行、中藥行、南北乾貨行、傳統小吃,成為許多設計師、文化產業創新的源頭與元素。

2018年10月大稻埕國際藝術節期間,就在大稻埕著名的古蹟洋樓「屈臣氏大藥房」(興建於1917年,現為「小藝埕」文創街屋進駐經營)有場令人耳目一新的設計展─《稻地設計展:看見日常物件的一種可能》,由多位正在就讀研究所的工業設計師組成團隊 – ”Upsidedn地平線下”,自發以設計為大稻埕闡述產業發展,藉由將在大稻埕至今常見、持續可購買得到經典日常物件,以設計師的美感觀察力,探索解析這些平凡物件最初被設計的樣貌,探討當初因應需求而生的原由,對比現今生活模式的改變,注入新的設計理念,但並非全新設計取代它們,而是再造或更新物件本質,使這些台灣經典日常物件持續歷久彌新的設計想像。

在百年古蹟洋樓「屈臣氏大藥房」展出,算是體驗這場展覽的第一個特別之處。原本從參觀過這展的朋友分享現場照片中看到挑高的展場空間,我還以為此展是在類似獨棟倉庫中展出,到現場才發現,展場是垂直的配置在二、三樓,隨著稍微陡峭的老房樓梯,一層層別有洞天,體驗老房子的空間感。二樓是展覽開場,也是暖身。先是兩組動態裝置設計作品,一組以數個不斷轉動的竹篩子組成的裝置,每個竹篩子中裝滿稻榖,隨著旋轉微微發出沙沙的聲音,不時有稻榖從竹篩子撒出落地。重現大稻埕與曬稻穀關聯的起源。

另一組以桌面投影裝置「品聞街之氣味,憶起稻地風華」,以“香味被賦予意義會產生情感的連結”的概念,在桌面投影大稻埕街道平面圖,搭配運用香氛蠟燭的製作方法,將大稻埕豐富物產的氣味融入,讓觀眾以嗅覺猜猜是什麼物產的氣味,當絞盡腦汁,在腦海中搜尋嗅覺記憶後,當公布答案解開疑惑時,史觀眾更深刻融入大稻埕氛圍,就如同走在大稻埕商行騎樓,不時會傳來各式乾貨的氣味印象,增添人文想像。

再循著樓梯走上三樓,在挑高空間中以布幕圍起的展覽主場映入眼簾,整層樓板鋪滿稻榖,稻香撲鼻,重現大稻埕曬稻穀場的意象,所有觀眾直接踩踏、走過滿滿稻榖穿梭欣賞作品,伴隨沙沙聲響,完全沉浸於大稻埕過去時空。整個展場的設計呼應展覽主題”稻地”,以“稻”代表貼近民生,謙卑而強壯,樸實但無可取代;“地”代表大稻埕是台灣現代化的起源,在這地紮根、萌芽「新民藝」,長出的設計。

接下來,為各位介紹現場由設計師再造大稻埕的日常物件的新想像。

#無時無刻的溫柔刷洗  

翻轉
產品定位的
用之想像

取自田園的絲瓜絡,至今仍是天然清潔聖品,許多人灌入肥皂後,更成為美妝用品。設計師給予專屬設計的透明外殼,易於攜帶、晾乾,將絲瓜絡轉變符合隨身攜帶情境,更因應現代移動生活型態。

#有稜有角的米袋

縮小
走進生活的
使用重現

台灣米業長年使用的米袋擁有易於搬運、堆疊、承裝的功能,甚至開封之後可直接翻摺袋口,直挺挺展示功能,設計師聯想能轉用到現代生活中收納盒所需功能。不同廠牌的米袋色彩、圖案和商標,剛好能讓每個收納盒都成為獨一無二。

#優雅的旺來小姐

搖身一變
褪去色彩的
脫俗

台灣民俗信仰少不了經典祈福意義”旺來”的鳳梨造型紅色酥油蠟燭,在玻璃瓶身設計即有鳳梨皮肌理造型語彙,設計師將艷紅色酥油融化後,重新填充透明的果凍蠟,保留鳳梨蠟燭原本的使用功能。接著以鳳梨造型瓶身為基底,考量日常生活起居情境,延伸設計製作可裝設在瓶身的系列紅銅滅火蓋、紅銅光罩等五金件,更加優雅、安全操作、更能將燭火的光更加凝聚,反射回玻璃瓶身,展現器物的本質之美。

#平民的富麗堂皇

一串
平價素材的
折射聯想

踏進展場,每個人的目光大概都被垂吊在展場上方、亮眼、大器的吊燈給吸引。仔細一看,原來是家喻戶曉的塑膠紅蓋中藥罐!上百個大大小小尺寸中藥罐有規律地從大到小串起組成吊燈。設計師觀察到這款中藥罐總有12個弧形切面,當光線投射在罐身上,被罐身的幾何切面反射在周遭空間中,這樣炫目的光效,設計師聯想到水晶燈華麗光線的反射。塑膠中藥罐與水晶燈是價值差異很大的兩樣物件,卻因為材質在光學視覺上類似效果,產生意想不到的印象連結 。

#為板凳折腰的棉被拍

察覺
生活與器物間的
尺寸

這系列作品概念的誕生其實很直覺,純粹因為設計師發現棉被拍手柄的長度與椅腳的平均高度相似,於是興起將傳統以藤編製成的棉被拍直接彎折,做成椅子。從物件尺寸的觀察切入設計發想,讓兩樣功能看似毫無關聯的物件產生了連結,真是巧合。

 

#夏日涼伴

搧動
工藝結構的
線與面

在夏日常見長輩手持桃形竹扇驅熱,設計師觀察到竹材因桃形編織而彎曲形成的自然弧度,扇心巧妙鼓起的型態,利用兩個竹扇鼓起的扇心相對,讓平面的扇子有了立體感,兩把或三把竹扇組成袋包,不同形狀形成不同的容量與空間。讓附庸風雅的竹扇換個身分再次回到生活中,喚起台灣人們的夏日記憶。

#菓真抓得住

疊合
意義與型態的
風味

這件作品是最讓我驚艷,設計師觀察到傳統以紅線綁起的八仙果,外皮的紋理、色澤,與紅線作為固定的整體外觀很討喜,但在食用前,整個八仙果就必須解開紅繩,切割破壞。此設計師嘗試保留八仙果原本的樣貌,以陶瓷模仿造八仙果的型態與配色質感,再搭配使用包覆金屬絲的紅線,固定於陶瓷器皿蓋子上整體造型比例,像極了原本的八仙果,完整再現其物之美。包覆金屬絲紅線在蓋上器皿時,包覆金屬絲的紅線更宛如爪子,可以更穩固的抓住容器不易分錫,還能站立在桌面上。

接著穿越主展示空間末端出口,走到布幕後與「屈臣氏大藥房」原建築窗、牆區隔的空間,有秩有序陳列著設計團隊在設計發想提案前,探索、收集那些“持續存在於大稻埕”的日常物件,也解答剛剛所看到七件再造物件設計提案所引用日常物件的原貌。彷彿讓觀眾再回到大稻埕過去與現在,經過設計團隊的提案薰陶後,在看既有的物件時,竟然更能好好地觀看和理解每個日常物件上的被設計製作出來的特徵,感受每個物件都有其存在的本質,也可想像日常物件在未來的可能性。就如深澤直人曾經提過:“時間差很重要,發現這些物品時,可能第一眼不覺得它有什麼特別,當經過了一段時間去重新思考與感受後,你可能才會發現到它的美好之處。”看展時也不時聽到觀眾詢問現場設計師,在大稻埕哪裡可以買到這裡陳列的日常物件時,達成了這團隊以設計讓人認識大稻埕,建築大稻埕人們與此地物件之間的橋樑。

《稻地設計展:看見日常物件的一種可能》據說是”Upsidedn地平線下”成立以來第一次以設計團隊的身份,為團隊成員的作品與理念,以策展的方式來傳達。展覽的契機純粹是在團隊成立之初,做點不一樣的事情,試試團隊的能耐,小編到了展覽現場,可以感受到”Upsidedn地平線下”做到了,並且以大稻埕為題的設計提案,具體表明了”Upsidedn地平線下”這團隊命名的理念:“「地平線」是地球轉動人類視線可見與不可見的分界線。「地平線以下」則意涵著不久之後即將發生的將來。不遠眺 觸手不及的未來,而是注視於當下的日常,…”。令人期待這個新團隊下一檔的計畫與成果分享。

最後,感謝 Beartalkdesign 分享看《稻地設計展:看見日常物件的一種可能》的全程影片,可以再更動態地重返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