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 查無旅人
其實我一直蠻相信吸引力法則的,當你堅信著某件事情會發生,並且透過各種方式努力做好預備,它就離你不會太遠。當然一些不可抗力的因素會打擊你的直覺;但事情無絕對,孝心感動天摩西也會過紅海。
每天早上刷牙洗臉,我都對著鏡子堅信自己會變成:金 城 武,天天努力想辦法讓自己更好更帥氣,覺得金城武這個封號離我越來越近了!過了十幾年我發現這是不可能的事,順子打不過 Full House,我的老爸沒有變成兔子。
孝心感動天,一個台北不容兩個金城武,老天讓我搬家了!現在人稱:泰 山 金 大 塊。
一直想知道陶瓷的製作方式,手工製作的過程非常講究,除了形體的各種創造方式外,表面還會根據需求做些裝飾,例如上釉等等。釉的成份與玻璃類似,只是玻璃可獨立成型,釉則需附於胚體,塗佈或噴灑在陶胚或瓷坯上後,經過高溫燒製完成。
成份就不多加介紹,陶器為一般黏土燒製,瓷器以燒結溫度較高的高嶺土為基底。釉藥在其中則扮演了其中的一種表面處理效果;如同每個人的衣著打扮一樣,釉彩就是坯體的其中一種外觀打扮。學習陶藝的人,有些著重在形體的創造技術;有些專注在陶土本身燒結後所產生的自然紋理與色澤;也有些把重點放在釉藥燒製後呈現的花紋跟感覺,巧妙與功夫各有不同。
天目釉是釉藥的一種,也就是黑釉。被稱作「天目」有好幾種說法,有人說是源自福建建窯的天目山,也有人說是因為黑釉燒製完成後,看起來很像眼睛的光澤與色澤。由於燒製方法繁複又因人而異,古代被稱作一種神技,天目釉也被稱為現代陶瓷之謎。
何其有幸,輾轉透過介紹去拜訪了天目釉燒製的父子達人,趕緊做了一下功課,差點沒有被各式各樣的天目釉種類與做法嚇死:鷓鴣斑、玳瑁、油滴、鐵繡花、曜變……等等。達人說這些其實只是做完後的結果,長得像鴿子羽毛的就叫鷓鴣斑天目;斑點大小不規則不對稱的就叫曜變天目;若以後燒出了新圖案像同心圓,也可自己取名叫禪天目,只是個名稱和說法而已。
達人把目前網路上容易混淆的狀況做了些說明,在宋代時天目釉燒製方法由中國向外傳至日本,歷時至今各國達人已有許多不同技法與混搭材料的燒製應用。中國對於各種不同材料燒製成不同顏色的運用起步較晚,但畢竟是源起之母、原材之鄉,明訂許多純黑釉燒製變化的作法與方式,例如燒出來的種類名稱,或是覺得天目釉要燒得越黑亮越好看……等。
每個流派或創作者對於這些定義都有自己的見解,造成網路上的資訊不太統一,其實只要對過去的歷史尊重與客觀瞭解,藝術或審美的角度都沒有對錯,只有創作者透過作品讓我們感受的內容與靈魂而已。
這天達人二代帶著我看了燒製天目釉的過程,裡頭每一項細節都是關鍵:釉藥的成分與配方,坯體上釉的方法與層疊的先後順序,擺放入窯的位置與受熱狀況,燒窯溫度升降的時間跟速度控制,每一項細小變因都影響了釉藥最後的發色形式與流動狀態,但卻在燒製完成前都無法看到半成品的情況,怪不得天目釉的藝術與工藝價值這麼高了。
有做過陶藝的人都知道,窯燒的窯是整體製作的重心,每個窯都獨一無二像戀愛的對象一樣。溫度變化的掌握全憑我們為了這個窯投注了多少時間與感情,才能獲得這個燒窯獨一無二的經驗與回應。
不小心喵了老師傅的筆記本一眼,像是算紫微斗數命盤圖一樣複雜的數字排列在我眼前展開,傻眼貓咪的我還沒醒,達人二代笑笑說他父親這樣的筆記本大概堆滿好幾個書櫃,裡頭的數字密碼紀錄了每次燒製釉藥的各種條件,也紀錄了達人父親幾十年來的創作人生。
老師傅笑著跟我說這些只是餬口的一種技術,做久了自然就會了。他卻沒跟我說為了這門技術背後所做的堅持,以及在焦慮不安與現實煎熬下等待創新孵化的毅力。二代達人一邊介紹製程和作品,覺得這樣的經驗和技術應該要再繼續深入精進;另一邊手沒停下來,忙著替老師傅搥背按摩。我彷彿看見老師傅的思想與技藝,從那雙搥背的手上傳承了下來。
現在我更相信吸引力法則了!老師傅把自己的信念藉由火、土、釉的創作過程一點一滴呈現出來,一件件天目釉作品代表著一個個不同的世界。
堅持,絕對是一種很偉大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