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Timothy Liao 攝影:廖 小熊
當提到“日本設計”、“北歐設計”或“德國設計”時,很奇妙,我們腦海中可能會浮現某些印象(image),浮現某些視覺意象與氛圍,甚至可以列舉出代表性的設計案例來闡述該國家或地方的設計樣貌。但,當我們提到“台灣設計”呢?不知道各位腦海中會浮現哪些印象?哪些代表設計案例呢?《日日器/生活的輪廓The Shape of Taiwanese Living》展就是一場以台灣日常器物為範疇,藉由策展論述,勾勒出一版“台灣設計”清晰的輪廓。

《日日器/生活的輪廓》展,是由Pili Design吳氏設計總監吳孝儒策展,並偕同持續關注設計人文動態,代表雜誌媒體專業的方敘潔總編輯,共同以西元2000年為台灣生活發展歷程的切點,收集了100件台灣設計與在台灣生活經驗中常見到的器物。以時間軸來看,有舊、有新,有不少知名設計品牌新經典之作,也有我們可能不知道其品牌或設計者是誰?卻在我們日常記憶裡,在台灣生活到處可見的日常經典。

經過策展團隊研究考察、觀察與產品設計分析,將這100件日常器物以今、昔演化關係,從“功能精進”、“造型的構成”,以及“材質的研發”三個軸線探討、配對出50組器物,以“不變”去配對、對比來看這50組台灣日常器物的功能、造型與材質,到底哪裡變化了?進化了?傳遞“器物並非恆常不變”的觀點,器物是不斷演化、與日俱進的,也希望啟發觀展者想一想:「器物與我們的關係,器物為什麼演化?是物競天擇、人為創造,還是物的本性使然?」

整個展區依據“功能精進”、“造型的構成”,以及“材質的研發”軸線,規劃為三區,並運用展場格局設計引導觀眾從今看昔,或從昔看今,呈現NEW與OLD的對比,接下來和大家一區區分享,我在現場所看到的。每張照片由左至右看,左邊為NEW,右邊為OLD。

A軸線:功能精進 ─ 功能不變

一個器物,通常不是突然被發明,是隨人的生活需求,由這個器物的製造者為了滿足某個生活需求,發想「功能」而產生。所以「功能」算得上是器物演化最主要的出發點。為了滿足需求所需的功能即使相同,從古至今,器物仍有能持續演化的可能性。就如同1896年芝加哥學派建築師Louis Sullivan所提出「Form follows function形式跟隨機能」,經過包浩斯運動,至今成為現代設計的最高也是最基本的指導原則。就如當今最關注本質探討的英國設計師Japer Morrison與深澤直人2006共同策劃「Super Normal」策展概念提出設計物件應該是有用、好用、順手到不引人注意,所謂「Without Thought無意識」理念,都是強調器物「功能」進化與不變。

從“台灣設計”器物上來看,普遍著重「功能」為先,人們對於精進的幅度可能司空見慣。但當我們將今、昔為了同樣需求存在的器物對比,就會非常有感功能精進之處,看到“台灣設計”在相同需求的器物功能上精采的演化。

B軸線:造型的構成 ─ 造型不變

談到「造型」最具體回應《日日器/生活的輪廓》。每種器物的形式,日積月累,都有其約定俗成的「樣板形式」(type form),也形成某種生活的輪廓。如現今在辦桌場合常見的紅色大圓桌,當初是因應家家多代同堂、家族成員多的時代而生,可以圍坐最多人一起用餐,至今在過節或婚宴辦桌場合仍可見紅色大圓桌,也記載了那個時代的生活輪廓。

西元2000 年後,“台灣設計”中明顯可見有沿用過往生活輪廓的「懷舊」現象,與持續發展的技術有新的融合、新的進化。展中關於「造型不變」這段論述很好:“由老器物中萃取出造型或符號,進而在視覺風格上作出符合當代的詮釋,是此類展品的共同點。

然而我們知道所有的懷舊都不可能真正等同於過去,新器物環繞著舊器物所具備的某些外顯特質持續衍生,成為所謂「老梗」在當代的混血延續者。而此類懷舊造型器物常會與「技術」搭配一起演化。……基於造型相仿但技術已截然不同的設計,大大地提昇了造型本身在當代的科技性格。”

C軸線:材質的研發 ─ 材質不變

「材質」與創造器物非常相關,器物由各類材質所構成,「材質」也造就器物的屬性、特質,影響著前述的功能、造型是否能如設計者的構思而成形。隨世界、文化、生活模式、商業量產等需求,交錯影響推動每個時期「材質」應用的進化。從這區的器物對比展示,可見同「材質」不同時期“台灣設計”上應用樣貌。

另一個角度看“材質不變”則是從器物的廢棄中,如何使「材質」延續、再生為新的材料。為了創造器物所需的「材質」,多數取之於大地、取之於環境,相對地,器物的淘汰、廢棄,也往往回到了大地,但「材質」經過人的應用加工再回到大地,往往造成環境的負擔。策展團隊特別在“材質不變”區加映近期也可見著重減少環境負擔的“台灣設計”器物。

在展覽中,引發小編很多領會:一個地方的風格美學、設計輪廓,是在這個地方的人們日常生活、日常創造累積而成,原本生於這個地方的人們,可能因為從小就在這樣的環境生活成長,習以為常,不易特別關注我們在生活中所接觸、大大小小幫助我們日常運作順暢的器物,更不會想到去追溯這些器物之所以會被設計成現狀的來龍去脈,也因此我們對於“台灣設計”具體印象較為模糊,可能還不及我們對於其他國家設計的印象深刻。但也值得感謝過去到現在,在這地方有許多持續挑戰生活可以更便利、更美好的器物創造者、設計師,使我們的日常生活與時俱進。

看展後也引發許多好奇:還有哪些器物可以比對?展中這些器物種類還有哪些演化案例?從早至今還在販售的長青器物,當初的設計者到底是誰?為什麼有些器物可以賣得如此長青?除了從日常器物可以歸納出“台灣設計”輪廓,若是歸納台灣在國際研發設計強項科技產品,又會是什麼樣的面貌呢?若有完整的台灣電子、3C產品設計發展歷程展,應該會很精彩,也是展現台灣創新力的累積、進化吧!!!  (以下是小編忍不住試試比對3C今與昔看看。)

看來關於“台灣設計”還有很大空間,很多面向值得扎實的探討、研究。當然《日日器/生活的輪廓》基本是可以引導我們走出展場,回到生活中,去體驗、去觀察、去理解更多“台灣設計”輪廓的起始點。期待台灣或世界有更多關於探究“台灣設計”的研究與展覽。

《日日器/生活的輪廓》展

展期│2018.4.3 – 8.5
時間│週二至週日,9:30-17:30 (週一休館)
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台灣設計館
台灣設計館官方網站 http://www.songyancourt.com/#/td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