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攝影 玫伶
台北的捷運淡水線週邊停車場從去年開始,陸續將過往的刷卡或代幣系統,改成車牌自動感應系統。自此我們停車再也不用在入口處停下、搖車窗、刷卡或拿代幣,只要輕踩煞車等1秒鐘,柵欄就會升起,輕鬆優雅的選個位置停即可。
要離開的時候,就像過去流程那樣,先到付費機過卡,不過現在沒卡了,所以就是輸入自己的車號,再拿出現金或悠遊卡付錢即可。比起從前用悠遊卡刷進的流程來說,就是多了「中站付費」這關。付完錢後,就直接開車出站,一樣在出口輕踩煞車,等LED板顯示車號後就可以出去。不用擔心下雨手伸出去刷卡會淋溼。
大家看完我寫的,應該會覺得這套系統真是換對了吧!實際上是不是真的比較好,是需要多重考驗的。可以從多個面向來思考:
管理者、使用者與關係人
使用者就是車主了,對多數車主而言,應該都覺得比較方便,花得時間較少(如果前面車主付錢夠快,就不用花時間排隊)。但停車場管理者呢?他們覺得如何。管理者就是台北捷運,如果系統能做到「無人管理」並且「不易出錯」,相信他們是樂見其成的,不過容不容易出錯這件事,真的只有捷運局的人才知道了。扣除這二者,台北市政府、各大公益團體的聲音也不能忽視,因為台北捷運最大股東就是市府呀!要是停車場有任何糾紛或不當得利,也是會影響市府績效的。
建構成本、維修成本與收益
新系統初期建置,是需要花很多錢的,尤其無人管理停車場因為要有感應器,設備會更多,原來只要2萬多請一個伯伯加上便宜穩定的舊系統,現在伯伯偶爾出現(還留有管理員室),加上一堆新機器,短期內會得成本很高。當然拉長時間攤提成本,就會覺得這種成本不值一提,不過如果一堆設備的維護成本過高,拉長時間也不會覺得值得投資呀!
政策與城市規畫
如果台北的城市規畫是像法國的史特拉斯堡:公共運輸的空間與行駛權遠大於私人小汽車,那麼花大錢去更新停車場系統恐怕過不了議員那關。但目前台北的政策似乎是比較折衷的,鼓勵民眾來搭乘大眾交通工具,不管民眾是騎車來的、開車來的、走路來的…都很好。所以更新停車場是很符合市府政策的。
進步性與未來擴展性
硬體建設、尤其是公眾建設,一旦蓋下去之後,要修改就是許久之後的事,所以每次的更新都該想想,這個方案可能應付至少是未來5年的需求嗎?如果不夠用,能否用簡單的方式提升效能?再來,重要建設或是政府採購,往往具有指標性,民眾會覺得政府都用了,可能那個產品就是好的,所以新的方案也要考慮它是否能引領新的產業方向、或時代精神,想想看如果今天導入的是30年前的打洞車票過卡系統,是不是會全球笑翻呢?
以上這四個思考方向只是舉例,深入探討,還可以依產品屬性不同,而有更多層次的分析,所以會下蛋的雞是好雞,但不會下蛋而羽毛很美的雉雞價值也很高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