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Jenny Chu 資料提供:Jim Chen

小時候拍照,用的是底片相機,後來被數位相機給代替了;手機又慢慢代替了數位相機,記憶卡也隨即代替了底片。

現代人越來越沒有耐性了吧? 拍照要馬上能看到,不滿意的就馬上刪掉,喜歡的就趕緊上傳到社群網站,當然少不了先用修圖軟體,把稍嫌肥胖的部位修飾一番,確保分享出去的每一張都是最完美的。

用底片相機拍照的那段日子,少了以上種種的方便,但從拍攝完,一直到沖洗好過程中的那份期待,是現在用手機拍照無法媲美的;在過程中,也學會了如何珍惜那珍貴的24或是36張的底片,沒有碰到真正喜歡的人事物,決不按下快門。沖洗好,從老闆手中接過那一疊厚厚的相片之後,總會忍不住馬上拿出來看,即時已經擋在路中心被路人嘖了,下次還是改不了這個習慣。那段日子雖然比起現在效率低了許多,但回想起來,還是非常叫人懷念的。

那個年代,我們學會耐心,學會期待,學會珍惜。

這次的workshop分享,是我們視覺傳達設計部的「走近 走進」即可拍workshop,負責人Jim Chen很用心先從楊德昌導演的電影「一一」說起。
有一篇報導是這樣寫的:「如果你曾看過《一一》,相信會對裡頭那個帶著相機到處拍攝人後腦勺的洋洋(張洋洋飾演)印象深刻。這是因為在他那稚嫩可愛的面貌之下,竟說出一句句深刻且嚴肅的經典臺詞。洋洋因為攝影,對爸爸NJ(吳念真飾演)提出疑問「我們是不是只能知道一半的事情啊?我們只能看到前面,看不到後面,這樣不就有一半的事情看不到了嗎?」

底片相機就是有這種意境。

我們八個人,被分配到八部即可拍,到大稻埕取景。雖然用過底片相機,一心想說再用應該很快可以上手,但還不得不承認,原來自己在這段日子裡早就被手機制約了,光線、距離怎麼拿捏,都是門學問!
我們八個人,八臺相機,八個故事。
跟大家分享,這八張照片,它們或許都不是最棒的攝影作品,它們沒有經過修飾,沒有任何偽裝,卻有著最真實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