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Timothy Liao  圖/攝影:廖小熊

2018年四月,在台灣的設計工作者臉書除了被去米蘭設計周的實況洗版之外,再來就是代表台灣在文化、工藝、創意與設計領域精彩成果的「臺灣文化創意設計博覽會」(簡稱文博會)。2018年的文博會邁入第8屆,主題特別訂為「從身體創造 Body Knowedge」,探討文化創意是從文化思考路徑去尋找設計、創作的可能性,而特別強調從身體的自我性、回歸感官本質來發現創造的線索,激發創造的靈感來源,將從身體於日常中去實現。台灣累積多年在各文化領域中,或在生活中自然而然流露出的文化與創新的力量。2018年,在這大主題之下規劃了七大概念主題展(可延伸閱讀文博會官方網站中詳細介紹),向觀眾倡議從身體去感受、重新加強對於台灣環境、視覺、工藝、音樂、時尚、電影、飲食的感知。其中,讓看看設計小編特別有感觸、共鳴的是位在華山1914文創園區中,由DHHs東海醫院設計工作室 徐景亭 設計師 為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所策畫的「Body Making 手造工藝」。

「Body Making 手造工藝」直接破題,點出工藝是一門必須要身體力行的功課,需要時間去造就的。工藝是“專注的人”、“成熟技術的養成”、“遇上耐久的材料” 三項條件,而這三項條件必須要透過“時間”才能聚合,也因著“時間”而迷人。許多工藝的材料需要多年生長或提煉,藝師的技藝需要時間沈潛磨練而養成,更需要經歷多年生活實踐與體驗,才能掌握“技術(技藝)”與“材料”深化出貼近生活的提案。工藝是“人、技術、材料”三者最美的相遇,而這相遇需要時間、需要耐心的等待。

視覺設計能如何表現”工藝”呢?「Body Making 手造工藝」主視覺是由 “adj.形容事務所”設計,拆解文字的組成筆畫,以“文字工藝”表現時間的份量,回應工藝是透過不斷重複的動作所累積的美。主視覺有搭配聲音,可以點這裡聽聽看。

文化相關的議題其實非常不容易闡述,要不讓觀眾感到太遠、太深,要不就太淺、太表象,但一進到「Body Making 手造工藝」第一個展區,所看到的情境,很直白的傳達出此展想要傳達工藝與文化的關鍵,還是人。這是一個體驗「手作區-三分鐘工藝師」 ,很少展覽將手作體驗區設置在展覽開場,常見是讓觀眾看完展後有感再去體驗。完全可以領會將「三分鐘工藝師」作為開場,因為要明白工藝,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動手,當人拿到了材料、拿到了工具、花些時間、親手製作,工藝就在這當中發生了。伴隨此起彼落的敲打聲響,人人都能是職人、一起傳承工藝的理想場景成為最棒的開場。

材質區│顯微世界

接著進入第一個展示區─材質區,是關於工藝基礎且重要的關鍵-”材料”,我們一般常是接觸到經過工藝師琢磨後的材料、質感,對材質的印象可能是比較定性(stable)。更深入去看,不同的材質具有不同的屬性特質,並且在不同的外力操作中會不斷的變化,因此“材料”影響著工藝師所運用、發展出來的工法,也是造就工藝多樣性重要的一環。

策展團隊特別以“顯微世界”(Micro World)為題,原來,在材質區展台前方附有可夾於智慧手機攝影鏡頭的放大透鏡,開啟相機APP,將放大透鏡一一放在材質區所展示的各類木材、石材、金屬、織品、紙材到再生複合材料表面上,瞬間手機變成顯微鏡,可以深度、放大各種材質微觀的面貌。

這個橋段讓人著迷般一個接一個材料觀察,微觀的視野卻感到開闊,因放大透鏡所拍出來的照片好像星球,探索材質宇宙的世界觀。微觀更能領會不同材質的細節與多樣性,材質的構成特性也是不同工藝製作工法發展的基礎。工藝因材質是一門科學。

木質、有機材質行星

石材、皮革、纖維行星 

金屬加工、織品行星

技術區│手造魅力

在漫遊材質宇宙之後,進到了”手造魅力”-技術區。展示如木工、竹編、玻璃成型、琺瑯、金屬網編、金工、‧‧‧‧‧‧等不同工藝,這區也有別以往常看到的傳統工藝展,是以台灣當前以強調重拾工藝為主軸的品牌為案例,透過安排、陳列各品牌團隊在製作工藝過程所需的工具和半成品,展示出各類工藝是如何藉助製作者的手作技術,透過各樣的工具與材質相遇而製造出完美作品的歷程。傳達手造技術的魅力在於時間與步驟的累積,體現不同工藝製作者,在製作過程中追求美的心境與執著。

關於木作製造以大量手工製作木製家具為主的新創品牌-路力加器具為案例,展出其募資成功、承襲台灣經典“孔雀椅”的新作─“燕椅” 製作過程中所用的工具與產出的部件(parts),旁邊並記載著製作“燕椅”的時程紀錄。以這新創團隊展現重拾傳統木工藝的歷程,見證傳統木椅進化現代機能美學,仍能不失手作的細緻,更勝現在透過機具大量製造家具的舒適性。關於”燕椅”可以點這裡多認識。

關於金工製造談及工藝中的金工,以往經驗都是首飾類工藝作品居多,這場展覽則是以日常器物為例來突顯金工與生活的密切性。這區展出來的物件有來自日本京都百年茶筒工藝的開化堂、擅長編織金網細工的京都金網つじ、台灣擅長琺瑯器物的鏨工房ZAN DESIGN、擅長錫器的物Woo Collective、擅長以設計轉化傳統金工技藝應用於當代生活的微著WWii JEWEL不同品牌的金工器物,呈現金工之於日常生活用途,為了滿足不同生活機能需求,而展開金工多樣構成型態的製作工法,在傳統金屬工法中融入新功能,兼具色彩、質感提升表現。

關於玻璃製造玻璃工藝大概是在各類工藝中,最常延伸應用於我們日常生活中。也因著最常應用於日常,玻璃從製造到回收再製是工藝材料當中特別發展出一套系統。在談玻璃技術這區,即展出近年以實踐循環經濟概念代表─春池玻璃為案例。展出春池玻璃最代表的image回收玻璃原料、W春池計畫與設計師梁康勤合作的製品與模具、工具,傳遞「回收」與「創造」間的矛盾與共生,也突顯破壞與建構資間的無限循環。在現場看到在熔爐前手工、半手工的夾具、模具,都可以感受到玻璃工藝的溫度與重量。

關於竹編製造竹編在台灣的工藝中至今具有高度的技術性與藝術性,台灣工藝的精緻象徵。此展竹編技術特別邀請原本從事設計相關領域記者工作、轉投入竹工藝教學的阿笠竹工,何藉由過往家庭日常見得到的竹編籃製作工藝,回到竹編工藝的最初衷,再次拉近當代竹工藝與生活日常的距離,從最重要的開頭剖篾到編織,竹籃因願意編織的心而細膩,蘊含歲月與情感的累積。

關於工藝生活應用技術展現透過製作者的創新應用,也能展現工藝所創造的浪漫生活方式,如現場展示的“竹電動單車”,將挑戰竹工藝技術應用於單車設計,符合待車所需機能,還創造出東方竹藝與現代物件-自行車,帶有西方印象的融合。皮革也是最常應用於生活的工藝材料,但經過工業化後,難得的手作皮革製品,在裁、縫的細節之間,工藝日常應用的浪漫特別濃郁。如現場展示的Greenroom Ideas Cooperation手工縫製生活皮件用品設計,發揮皮革的耐久特性,考量人體工學導入更多可能的日常用途,也善用裁切變化,轉用紙袋的裁切到皮革袋上,產生牛皮紙袋的錯覺。

互動區│匠人之手

從技術區感受過手造魅力之後,再進入的展區是將工藝家的工作場域在現場重現,呈現匠人之手的互動區。我們常看到的工藝作品是工藝師在每一個步驟費盡心思、耗時細琢的結果,若非去研習一項工藝,大概難有機會一覽工藝師的工作場域。看著展中不同的工作場域,雖然沒工藝師在現場,似乎感受到運作的軌跡。工藝品具有魅力,工藝家的工作場域更是迷人,各類工藝的工作場域各有不同,工具的擺放方式與工序的關係,或整齊、或凌亂,有為了能更穩定製作的輔助工具,也有為了保護工藝師工作安全的護具,在完成一件完美作品的過程如同與自己的專注力、耐力、毅力打仗。現場展出的三間差異非常鮮明的工作場域,看來使用非常多重工機具製作金屬碟鼓樂器的 Sine.天鼓;強調回歸自然運用台灣特有木、竹材與天然生漆製作樸實生活用品的木語漆Wood & Lacquer ;嘗試在傳統工藝製程中加入新可能,利用3D列印於傳統製陶的築房數位設計築房數位設計的工作場域,是全場唯一沒有工藝師在場,卻能持續製作工藝的展位。擺在桌台上的3D列印機不斷地運作,就好像專注的機器人工藝師,慢慢、層層堆疊起一般人手很難形塑出的陶器造型。在工藝製程當中加入3D列印機的製作是否算是工藝呢?這沒有標準答案,以策展人在這展中所定義 “人、技術、材料”透過“時間”相遇才能形成工藝,強調以“時間”對工藝的意義來說,應是相符的。看著3D列印陶器的時間歷程,似乎因為陶土材質自然的特性,每一次列印出來的陶器也有著獨一無二的感覺。

生活區│當工藝走進生活

展覽的尾聲─生活區,將來自台灣17個具有工藝性品牌的生活產品,以場景設計的方式融合出工藝的生活美。強調經歷辛勤的過程、時間淬鍊後的工藝作品,最終還是需要被人使用更有價值,才能將工藝師在製作工藝過程中,所注入為了帶給使用者美好生活體驗的意義,在使用中實現。

「Body Making 手造工藝」展的確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工藝類展覽,有別以往談及台灣工藝就與傳統緊密扣連,反而更加感受到台灣工藝的當代性,以及與生活有密切關係。工藝”時間”為視角,彰顯“時間”對工藝的意義,可以細細感受工藝當中“時間”的累積,明白“時間”對工藝的意義,更從工藝的時間軌跡中,理解工藝是一門身體力行的工作,是以人為核心才得以運作,是工藝的魅力所在。

彩蛋

回到最開始,令人印象深刻的 手作區-三分鐘工藝師體驗,到底如何體驗什麼呢?分享我的三分鐘工藝師。

「Body Making 手造工藝」展的文宣(DM)索取的過程很有意思,也如同進行一種工藝的步驟,經歷“人、技術、材料”與“時間”的累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