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Jenny Chu 攝影: Mary Hsi 作品照片提供: Mel Mel
Asus Design位於企總的十三樓,定期都會有不同的展覽,展出的都是同仁們的收藏品或是各team的設計workshop成果。這次展出的作品,是我們問問達人主角,Melody的攝影展。這一系列從2008到2013年之間的地景攝影,為忙碌的十三樓帶來一抹寧靜。經過都會忍不住放慢腳步,看看,想想,然後重複。
Melody以冥想作為主題,從私人的情感出發,再加入現象學、空間詩學的研討。我看著這些攝影作品,對今天被訪的主角,產生了莫大的好奇。
剛學設計的時候,很容易會被表象的東西吸引住,但慢慢了解到,一個設計無論本身有多炫目,若是少了一個富故事性的靈魂,往往感動不了閱聽者。就像是一首好歌,美妙的旋律固然重要,但歌詞裡的意涵,那才是真正能抓住人心的魔法。我常常覺得,從事fine art的藝術家們,事實上也是一群哲學家,他們所用的媒材,乍看之下也許都不是最耀眼的,但他們通常都能夠輕易地從中找到靈感,或是賦予它們另一種詮釋,帶來具意義的意境,甚至可以透過它們,釋放對這個社會,這個世界,無論控訴或歌頌,當中的洞察力,無可估算。
(Melody 拍攝世界各地光鮮店面背後的巷子,獨特的地下秩序)
跟Melody的訪談,比起聊她的作品,更有趣的是聆聽她對周遭事情的看法。Melody畢業於英國倫敦大學金匠美術學院美術創作碩士,過去五年作品,多是透過影像、攝影、雕塑、錄像與裝置,跨領域、跨媒材,去探討從哲學與生命政治觀點出發的主客關係,以及人如何觀察與感知現實與非現實,這種在設計上的深度,比寬度更引人入勝。
Melody是我們視覺傳達與包裝設計師,平面設計固然是她的強項,在大學畢業之後,她就已經投入不同的領域,擔任的多是動態及視覺設計的角色,不管是MV創作、海報創作、包裝設計,還有她的攝影作品裡,都不難看出Melody對美感的高敏銳度。Melody也坦言:「當踏進藝術學院看到一些裝置藝術的時候,心理面的衝擊是很大的,這跟以前接觸的所謂美,有著很大的差異。但當我慢慢接觸之後,發現每一個物件背後相對的含意,看得出物件本身承載著的價值,那是很讓人振奮的。」
(Melody文創類別設計作品)
(Melody極具環保意識的包裝再利用)
Melody跟我說過:「每一個裝置藝術,觀賞的人往往都有自己的一套見解,跟創作者最原先的創作本意不盡相同,但這就是當中有趣的地方。」的確,看著Melody所做的一系列裝置藝術,我賴著自身的經驗跟判斷消化並詮釋著,但往往在聽完Melody的論述之後,都有另一番的領悟,確實有意思。
(Melody一系列的裝置藝術)
在Melody眾多創作當中,我最喜歡《Right place此時此地》了。之所以很喜歡,是因為它是藝術家對社會對世界的一種充滿關注的吶喊,這是Melody在英國的畢業專題作品,由自身對國家、種族、移民難民潮的關注,再加入不同文獻的具體資料而完成的。英國生態作家理查梅比曾經說過:「植物變成雜草是因為人們給予它這個標籤。」另一位英國十九世紀藝術評論家約翰拉斯金也語帶諷刺地說:「雜草是闖入錯誤地方的植物。」進一步說,雜草其實不是一種物種,而是人類的思維,是用來標籤那些不受歡迎,那些不預期出現的植物。這就是Melody用雜草去寓意那群漂泊的移民人潮的原因。
就如同之前說過的,Fine Artists用的媒材也許真的不是最奪目的,看著這些稱不上絢麗的雜草,聽著Melody細說它們背後的含意,我覺得它們是營養成分極高的藝術品。
每次都會問問我們達人的人生座右銘,這位留學國外的年輕設計師,居然給了我一句「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我想這就是Melody可愛的地方,總是那麼的出其不意。她的座右銘也同時讓我更了解到,Melody會一直嘗試不同的創作領域,是想要更豐富她的創作之外,同時也為她的人生增添不同的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