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圖 玫伶
又到百花齊放、遍地綠意的春天,外出購物看到滿地的紅澄澄的木棉花,都會令人精神渙發,腦袋頓時通了很多條思緒。年復一日、總是在身邊的大自然真的是個很神奇的東西。大藝術家莫內針對同一個睡蓮池,遲續畫了好幾幅巨著也不厭煩,想來應該也是同樣的道理。
美國自然教育家Joseph Cornell寫了一本「探索大地之心」來引導12-19歲青少年認識大自然,內容淺顯、並且容易照著做。我依作者建議的方式,再簡化成五步驟,想要好好的記錄「春景」:
(1) 尋找個人小天地
(2) 畫出小天地鳥瞰圖
(3) 探索各地區 Still Hunting(靜獵)
(4) 繪製聲音/觸覺/溫度地圖
(5) 分享小天地
首先我選了在公司附近的關渡水鳥公園作為初探對象,在快速走完一圈水鳥公園後,發現我最喜歡靠近螃蟹觀察區的那個水塘,於是就在水塘旁邊的椅子上坐下;接著簡單描繪這區的小地圖:有步道、大樹、水生植物、小草、落葉、水池…(如下圖),綠色線條是成串的水草;然後開始安靜放鬆的坐著等待,享受自然的改變(Still Hunting),最後才會把每個區域的特色與發現記錄在圖上。
下面影片是水塘的30秒影片,有空的人可以點一下享受這短暫的放空悠閒感。
生物學家Rachel Carson說:「要讓孩子保有與生俱來的好奇心,至少需要有一個能夠和他作伴、和他分享、和他重新發掘我們所居之處的喜悅、歡樂並神祕的大人。」這句話講的對極了!因為我呆坐了半小時候,看到剛剛畫的這個地圖,居然完全不知該記些什麼東西,太多的東西與細節,真的是有看到有聽到,卻無法說明那是什麼(生物學家好厲害)。
30分鐘的靜看,看到了水紋、雲影、葉動、魚躍…,也聽到了數種不知名的鳥從後高高低低包圍的啾啾聲。
設計導向的觀察
最後我發現,我還是能看到一些東西,那是生物學家不看的、而設計師或藝術家才會特別在意的東西。是色彩、是光影、是線條、是質感、是整體氛圍、及每個元素的相互關係,像上面的照片,我就覺得葉子線條剛勁有力,很有層次感。
下圖是水塘的一偊,對我來說它充分顯示「春天」,有濃厚的空氣感、粉色底、透光性、葉面淡淡的反射,很快的可以抓出春天的色盤。
生命力旺盛的樹叢,交雜帶點順序感的葉子分佈,下面水面深色的倒影襯出葉子線條,沒有粉色系,加上水面深色,可以感受到春雨的味道。
這張照片是我最喜歡的一張,我從沒想過水塘裡的枯葉可以產生這麼好的深度,表面反射的是天空的浮雲、加上初開的花朵,這不就是冬天過後的象徵嗎?而「鵝黃」與「淡粉」畫龍點睛的出現在角落或偏角,也有舒服溫柔的感覺。
這些影像,還可以進一步使用,像是水邊的植物照,把它拿來墊底,參考它葉子的走向、跟著畫(見下圖的藍線),馬上就出現一個生命力旺盛的線條包圍的空間,然後加上前幾張照片的色票,有時間的話,再畫上自己隨興的插畫,就是個有味道的「春日簡寫」。
已過逝的歌手:薛岳,有一首名曲「如果還有明天」,我想說「如果還有下一次」的觀察,我還是會選這個小水塘、同樣是下午,也許每個月來一趟,為我的觀察增加「時間感」,並好好的做足功課,瞭解這個環境動植物的名稱與特色。「觀察」也像是種工具,需要千錘百鍊,期待我的夏日、秋日、與冬天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