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Timothy Liao 攝影:廖小熊
直到邁入2018前一天,回想著已過這一年, 感到2017是非常“未來”的一年,國際新聞、趨勢資訊等等,談起前所未有的未來發展目標,既“未來”又非常的實際正在發生中。 “未來”的樣貌,也不只有科幻電影中預見的“未來”世界,看得見的、好像高科技的“未來”;“未來”更重要地,也包含如何使“未來”的環境、生態不會比現在更糟糕,也許是隱性的、看不見技術,使今日好的環境、好的狀態維持或改善到“未來”。2017年末,台北的某個巷弄中,一場名為 「台北未來完成式 FUTURE PERFECT」的展覽,所闡述的“未來”就是並非科幻,卻與我們從“現在”可以選擇什麼樣的事物影響到“未來”,而現當下這些事物未必是「完美」的,卻是能使“未來”現在完成。

「台北未來完成式 FUTURE PERFECT」論述著:“也許「完美」的定義是寬廣的,且很可能是由「不完美」累積而成;而所謂的未來,或許已在每一個當下。”、“這是一個從「不完美當下」通往「理想未來」的嘗試。什麼是「理想未來」呢?「台北未來完成式 FUTURE PERFECT」策展團隊嘗試以目前在台北所能找到、存在的案例來建構、回應「理想未來」。這些已經考量到“未來”、完成於“現在”案例,更重要的是包含了「循環設計」(Circular Design)概念,顯示在台灣、在台北已經存在部分完成的改變未來的能量。「循環設計」是回應當前最夯,對未來非常重要的「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的設計思考、設計策略,透過設計促進資源有更好的使用效率、循環再利用效率、避免增加對環境生態負擔。(什麼是「循環經濟」?可延伸閱讀1延伸閱讀2)

「台北未來完成式 FUTURE PERFECT」在台北光復南路巷弄中特別融合了藝廊與商業空間「SUNSET」展出。空間或許不大,但展示陳列有明確的論述安排,分為「物件區」、「實驗區」、「養分補充區」,引導觀眾可以由淺入深認識「循環設計」。(在台灣,對一個展覽的空間認知常想像總是要很大,但在國際如東京、米蘭常可見在商店或是咖啡店中的微型展覽,個人覺得,展示空間越小更考驗著展覽企畫的功力,考驗展覽的內容是否讓觀眾有豐富的收穫、流連忘返、印象回味無窮。)

「物件區」 –  為環境資源思考未來的設計

這區展出不少各類台灣、台北土生土長的「循環設計」案例實物,從展出的案例理念,可再細分、歸納出不同切入「循環設計」的方向,或是設計思考手法,包含「可多次使用設計 – 一次性用品的替代選項」、「再利用設計」、「可回收(recyclable)設計」、「運用再生材質的設計」、「融入模組化概念的設計」,然後再打散交錯混展示。

先帶大家在展中 轉一轉、看看 「物件區」的整體呈現。(會發現展台的質感竟然和磨石子地板很融合!這是什麼展台呢?看下去會揭曉)

接下來”看看設計” 小編群 特別挑出幾件作品為例子來讓大家感受一下「循環設計」的面向。

展覽中若有家具設計,通常難以不先注意到,首先先介紹從SUNSET櫥窗第一彥看到的三張凳子。這三張凳子名為[S edition]系列,是REnato lab與近期以”共用模組多變”為概念的家具品牌層層生活合作的產出。椅面是REnato lab長期研發以廢棄輪胎轉換再生材料製成,而椅腳則是以易拆卸、替換、回收的零件概念設計,兩者攜手延續產品的生命。

回收輪胎的再生材料製作成的椅面,還均勻保有輪胎的彈性,雖然是平整的椅面,坐起來很舒適。 要不是旁邊還擺著廢棄的輪胎,還有概念說明,不然第一次看到這椅面的質感,還想不到是與輪胎有關係。ZOOM IN看一下椅面質地。輪胎的材質 也易於上漆,可看漆料的著色質地。

不少「循環經濟」論點談到電子元件仰賴從大地中所提煉出來的礦物或貴重金屬,而我們可以將回收成堆積成山的電子廢棄物當作另一種礦場,在其中可以再開採出大量的貴重金屬等材料。如東京2020奧運大會,向大眾募集回收廢棄手機,預計從電子廢棄物中提煉金、銀、銅來製作奧運獎牌,是令人期待的循環經濟案例。在台灣有不少的電子廢棄物,以再生材料的循環設計來看,能夠使電子廢棄物轉化成再生材料,可以算是源源不絕的材料吧。由StudioShiKai和REnato lab合作開發的[Circuit Collection] 家具家飾系列,就是以電子廢棄物中的電路板,經過處理後其中86%無法被再利用的部分為主要再生的材料。在材料質感上以天然石材的紋路為靈感,堅持不添加任何染劑去製作,混合出所謂的[延石] (REstone),使得Circuit Collection 好像具有石材、混石子般的紋理。 (為什麼StudioShiKai會以天然石材為靈感,這好像電影彩蛋,因為他就是前一篇小編才分享的 研石造物 2017 的策展人!看來天然石材的美已經完全植入在StudioShiKai的DNA中。) Circuit Collection 包含有:[板桌/taboard]邊桌、[電容書擋/capacitance]、[接地冰桶/ground] ,看到名稱就可以明白設計靈感來源電路板上的 電容(capacitor)接地(GND) 電路符號,將符號的意義與日常生活器物連結。隨著觸控技術的躍進,顯示器、觸控螢幕用的玻璃大量的被採用,玻璃也隨著電子產品的快速汰舊換新成為非常大量的電子廢棄物。現場出現一組既熟悉又有新比例的 [143 一口啤酒杯],它是歷史悠久的台灣玻璃廠-春池玻璃的「W 春池計畫」代表象徵。春池玻璃 自1972年即開始從事廢玻璃回收,近年電子廢棄物的玻璃成為大宗,春池2002即開始回收LCD廢玻璃,2011還成立春池綠能玻璃觀光工廠,2012開始將廢棄玻璃再生成為節能磚等建材,外銷國際,是近年台灣「循環經濟」的代表企業。(Discovery台灣無比精彩-綠能科技中有專訪介紹)[143 一口啤酒杯] 除了非常能喚起來一口啤酒的慾望,這小巧的玻璃杯還乘載著台灣玻璃資源應用的歷史。原來我們在辦桌宴熟悉的經典啤酒杯,是因為1940年中日戰爭造成啤酒釀造銳減,台灣地方酒類短缺,當時的專賣局很聰明地為了調整台灣久的消耗量,從調整酒杯標準容量設計開始,精算出容量僅有143毫升的啤酒杯,讓一瓶啤酒就那麼剛好可以倒出6杯。這個143毫升的小酒杯直到現在成為人人熟知的台灣生活印象,也象徵著台灣在艱難中不忘分享,反映出台灣民情與文化,也是台灣很早在消耗與創造平衡的例子。與 [143 一口啤酒杯] 同桌還滿跳tone有一組節能燈泡與節電定時插座,是由DOMI 綠然能源出品。像插座的產品名為 [節電小丸子定時器] ,以DOMI “一減一加”的理念,特別為解決家中電器的“待機電力”的隱性消耗。所謂”待機電力”就是當家電插著插頭,即便沒有使用,待機時仍有電力會消耗,一般家電不使用的時間比使用的時間還長,經年累月,家家戶戶待機電力的累積消耗也就相當可觀,可以將不使用的時段設定起來,以後就自動的絕對斷電。

「物件區」中除了展品之外,最強眼的,也是最有意思的是現場擺放物件、色彩繽紛展台,這些展台也有「循環設計」理念,是由回收泡棉的下角料所製成的。

「回收泡棉角料」再生泡棉磚,除了能當作展台,經過設計的切割組合,也能成為舒適的沙發。泡棉角料磚具有支撐力,質感看似俐落堅硬,仍具備泡棉柔軟不利手。

前面所提的再生材料案例,看來屬於需要一定程度投資才能材料再生技術運作,但一定只有高度投資的技術才能產生材料的再生應用?最基本的其實可以再利用日常生活中出現的紙耗材,再轉用於其他用途的可能性。CULTU-RE 的筆記本封面可愛的插畫,再仔細看好熟悉,原來是台灣果菜市場常見的水果箱上的水果插畫圖騰。堅韌的水果箱已經卸下保護誰果的任務,轉用於保護重要紀錄的筆記本封面。CULTU-RE 特別強調“不完美的、二手的、汰舊的物品,藉由設計環保再利用成為實用的生活物品,同時友善環境與減少浪費。“、“保留回收材料原有的使用痕跡,發掘在地文化新價值,重新尋找生活中物品的價值與意義。” 回收瓦楞紙筆記本內頁還採用空白的再生紙。  同展台另外展示的是CULTU-RE再利用了卸下的廢棄廣告帆布,製成帆布包與帆布書衣。(看展後到CULTU-RE官網看還有哪些再利用的開發?還有 回收日曆紙筆記本,不只是再利用日曆紙的背面空白紙材,日曆紙本身的滑順表面也再利用來特別好書寫。)

除了紙,塑膠袋算是生活中人人都可能會再利用的消耗材料。[Plastico 塑膠袋實驗計畫]是代表著手作材料再生工具的可能性,能幫助塑膠袋在生活中再利用。小編對這計畫的印象非常深刻,該計畫團隊是在他們求學期間的工業設計畢業專題開始,靈感來自於台灣消費習慣中塑膠袋的過度使用,雖然多數人家會將乾淨的塑膠袋整理收納,將來在使用,但往往累績的速度比使用的速度還快,最終還是隨垃圾一同丟棄。塑膠袋因難以清洗,不易回收。[Plastico 塑膠袋實驗計畫] 設計出一套工具,可以在家中將塑膠袋疊在工具中,密閉加熱塑形作成塑膠容器、文房用品。除了可再使用之外,也促進輕薄的塑膠袋轉變成具有量體的物品,在利用之後毀損丟棄時,也較原本的塑膠袋型態更易回收。現場展示另一個 台灣結合手作再生材料與應用的代表作,是由標榜材料創新導向的設計品牌Studio Lim,歷經兩年與數百次的試驗,成功將天然植物纖維,如亞麻等植物纖維、台灣在地木工製程中刨下來剩餘的廢木料,以工業標準製程與類傳統漆器工藝的手工上漆程序,製作出極輕又不易破吮的[纖維木器] 。不同的植物纖維造就再生材料的獨特美感。除了廢棄物再利用、材料的再生,更能幫助環境資源的循環是對於日常的物件能不要丟棄,能讓一次性用品有替代選項、可多次使用,是小編認為「循環設計」中難度最高的,因為這將影響著大家已經多年仰賴一次性用品便利的習慣。如近年開始對於生理用品消耗省思而推動可重複使用的「月亮杯」。據統計每個女性一生約有2600天需用生理期用品,[望月女子谷慕慕Good Moon Mood] 即是推廣月亮杯設計的使用者,希望台灣女孩們一起重新看待生理期,找到最輕鬆自在舒適的方式,每月Good Moon Mood 外,也能幫助減少資源消耗與環境負擔。(據望月女子谷慕慕說,她是位對月事狂熱的奇女子,使用月亮杯的資歷已經長達九年,在這期間省下來的衛生棉數量,堆起來可是有兩層樓那麼高。)牙刷也是人生中持續消耗的一次性產品,雖然時間長則一個月,短則當旅店過一夜,當一人用過之後是無法第二人在使用。向心圓 這專門挑戰一次性產品的替代品設計開發團隊,開發了一把能減緩一次性產品對環境造成負擔的牙刷。使用304不銹鋼製作牙刷柄、PLA生物可分解材質的刷頭,來大幅減少不易分解的塑料廢棄物的使用比例。在台灣最大量的一次性用品和吃、喝最為相關,尤其是外食族、上班族,在外購買三餐、下午茶,都少不了塑膠袋,需求量、消耗量之大相當可觀。政府也逐步推動減塑的計畫,熱騰騰自2018一月一日起,環保署規定擴大購物禁用免費一次性塑膠袋,影響著外食族的習慣和方便性。但早在禁令發布之前,不少設計師、用品開發者已經開發便於外食一次性飲食所需塑膠袋、容器的替代方案。好日子agooday為了減少外食的一次性便當盒垃圾量,以及解決隨身帶家中便當盒或保鮮盒外出的重量,所設計開發的[POCKEAT],又稱“口袋裡的便當盒”,耐熱、防水防油的內袋,適合台灣外食族習慣的食物袋,可裝有醬汁的食物,甚至連湯麵都可以完成裝載的任務。特別喜歡現場展出的紅白塑膠袋配色的版本,好像傳統台灣塑膠袋的升級。

「實驗區」- 台灣正在培養中的”循環”意識與行動

「實驗區」以模組化的層架展示,看似以綠色、黃色、藍色、粉紅色、金屬色為群組陳列的物件展示,還有排列一些培養皿。仔細看看培養皿中裝的是什麼?原來,是在台北約30個具有實驗、實踐「循環經濟」、「循環設計」新型態商業、制度模式的店家、品牌、服務。這些策展團隊所推薦案例,向觀眾介紹,可以離開展覽後,在日常一起持續參與實驗。以培養皿盛裝這些資訊,似乎象徵他們的存在仍在持續培養發展。

特別記下培養皿中各別包含的團體、組織、品牌、店家有:Zero ZeroWeMoPlants地球好樂呷米VOOME格外有意思格外農品Foodsharing Taiwan真的免費市集Free MarketKAZUO CRAFTBIONICRAFT青瓢unpackaged.U商店玖樓城市修理站南機場幸福食物銀行URBAN GALLERY優居選品小白屋唐青古物商QC管人生百味

除了培養皿,更顯眼的是其它層架上,以顏色歸納我們日常熟悉的物品群組。我們可能本來很少去注意和記得四散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物品的顏色,也沒有特別留意到不同物品之間的在材料上的相關性,當群聚它們,並以顏色來分類群聚時,這些物品之間的關聯突然開啟。

藍色系使塑膠的質感特別顯著?特別有工業和實驗的氛圍?

粉紅色系特別使塑膠感減少?更溫馨?甚至有點甜甜的味道?  

黃色充滿童趣?戶外的意象強烈?

這些是經過人工加工後的無機材料,如金屬、玻璃、石材、陶瓷,彼此呼應出無機的材質本色,在其他塑膠占比較高的多彩物品群當中,反顯得原始卻帶有科技味?

為什麼這區突然以色彩來安排敘事,經進一步詢問策展團隊才明白,其實色彩也和「環境循環」的意義非常相關,難怪在層架的中間放的是綠色系物品群組,是要告訴大家2017年度色彩是綠色系的「草木綠」 (Greenery PANTONE 15-0343) ,「草木綠」會在無數色彩中雀屏獲選,是國際色彩研究機構PANTONE在2016研究認為我們正處在社會與政治紛亂的局面,人們渴望安心感,也渴望尋求人與人之間、人與環境之間,外在與內在的和諧,而「草木綠」快速我們的生活中無所不在,成為滿足人們和諧願景的重新連結。 (延伸閱讀:Pantone 2017年度色出爐!喚醒春天的燦爛草木綠成為最新代表色)

「養分補充區」  – “循環”知識的延伸閱讀

在書架上擺滿不同比例大小、相同白色封面的書本,原來是提供進一步探索循環設計所需的多元知識及養分的延伸閱讀。特別以相同的白色封面遮住書籍或是報告的標題,目的是讓觀眾能跳脫影響翻閱動機的既定印象與偏好隔閡。

養分補充區神秘的白色封面書單包含:
《世界又熱又平又擠:全球暖化、能源耗竭、人口爆炸危機下的新經濟革命》- 湯馬斯.佛里曼 Thomas L. Friedman

《永續發展新紀元The Ag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傑佛瑞.薩克斯 Jeffrey D. SACHS

《環保一年不會死!不用衛生紙的 紐約客減碳生活日記》-  柯林.貝文 Colin Beavan

《誰說人是理性的!:消費高手與行銷達人都要懂的行為經濟學》- 丹.艾瑞利 Dan Ariely

《一噸垃圾值多少錢Junkyard Planet: Travels in the Billion-Dollar Trash Trade》- 亞當.明特 Adam Minter

《太陽底下的新鮮事:20世紀的世界環境史》- R. 麥可尼爾 J. R. McNeill

《一座發燒小行星的未來飲食法 Diet for a Hot Planet: The Climate Crisis at the End of Your Fork and What You Can Do about It》- 安娜.拉佩 Anna Lappe

《設計一門好生意 Design A Better Business》- Patrick van der Pijl, Justin, Lokitz, Lisa Kay Solomon

《獲利世代:自己動手,畫出你的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 Generation》- Alexander Osterwalder

《經濟自然學:為什麼經濟學可以解釋幾乎所有的事物》- 羅伯.法蘭克 Robert H. Frank

《蘋果橘子思考術:隱藏在熱狗大賽、生吞細菌與奈及利亞詐騙信中的驚人智慧》- Steven D. Levitt, Stephen J. Dubner

《低價中國CHINA PRICE:中國 競爭優勢的真實代價》- 亞歷珊德拉‧哈妮Alexandra Harney

《蘋果橘子創意百科 :何時搶銀行等131個驚人良心建議》- Steven D. Levitt, Stephen J. Dubner

《越環保,越賺錢,員工越幸福!:Patagonia任性創業法則Let My People Go Surfing》- 伊方.修納 Yvon Chouinard

《為社會而設計Design For Society》-奈傑爾.懷特里Nigel Whiteley

大家可以參考參考 延伸閱讀更了解 「循環經濟」相關的資訊、思考。

現在所走每一步的累積

最後特別介紹 「台北未來完成式 FUTURE PERFECT」是由 「Renato lab」和「SUNSET PROJECTS」組成。「Renato lab」是工業設計、環境工程、資源回收、材料科技等跨領域專業者組成,主張藉著“Relive Everything”使每日生活成為循環經濟的一部分,思考如何建立創新的廢棄物回收與處理模式,研發再生材料以及再創造生活物件。「SUNSET PROJECTS」則是強調“不受拘束”自由精神的生活藝術空間「SUNSET」延伸連結設計與藝術領域交織的各類計畫,展現台北日常的全新思維。他們代表著許多台灣設計師或團隊是能更多從“現在”為“未來”有更多的作為。把對環境與資源永續的關心,更具體成為行動。各類專業設計師最代表人們預想“未來”的職業,設計與“未來”是高度相關,設計即是規劃、執行著“未來”要實現的產出,因此“現在”所進行的設計代表著未來的預想。未來,未必僅有AI智能高科技,未來,也包含我們與這個環境如何能永續長存。未來,是現在所走每一步的累積,掌握在你、我手中。

展覽策畫團隊與參展單位 (REnato lab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