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圖片整理:Donnie Lee, 作品圖片來源:TriggerDesign.com
故事就從這個反過來的的“5”開始
筆者初次與新加坡陳瑋琳設計師見面,是在Singaplural 2016年設計展上,當時就被展出作品“The Endangered”獨特的動物造型,材料處理和精細的手工所吸引。這次筆者有幸能夠訪談到大師,覺得倍感榮幸。一到設計師工作室中,就發覺到一個門牌上的……錯字 —— 一個左右反過來的“5”。設計師的龜毛怎麼會容忍這種錯誤呢?陳瑋琳解釋說,這個“5”有著特殊含義,因為小時候她老是將這個數字5的方向寫錯而被罵,後來這個特別的“5”,反而變成了她獨有的個人記號。之後在別的設計作品中,也埋藏了這個“彩蛋”。陳瑋琳的作品中,有許多類似的童年故事。在介紹更多作品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設計師一路走來的歷程。
圖:設計作品 “The Endangered”收納音樂盒,取材動物元素,並使用特殊材料:水泥,陶瓷,皮革,木質等來表達更豐富的動物性格。
圖:Chan Wai Lim 陳瑋琳設計師 新加坡Trigger Design創辦人
被工業設計之美深深吸引,一投入就是20年頭
一般我們認識的設計師中,都不乏小時候對“藝術”方面嶄露出的天份,最終逐漸走上設計的道路,陳瑋琳也不例外。瑋琳笑稱,因為小時候太喜歡畫畫,對讀書興趣缺缺。後來工作時,在工廠裡看到一些漂亮的產品,她了解到這些是工業設計師的作品,就開始打聽這個專業。陳瑋琳去看了新加坡淡馬錫理工學院的畢業設計展之後,一心認定這就是自己未來想要從事的行業。陳瑋琳也笑著說,當她知道入學要求除了當場面試考畫畫之外,不用讀書準備知識類考試,就覺得這簡直是太適合自己了。
之後由於成績優異,還沒畢業就被新加坡設計公司網羅。當時1999年新加坡許多設計公司幫大廠設計手機。嚴格的培訓和管理讓她學到不少經驗。之後加入國際性的設計諮詢公司,有機會經手一些更大預算的項目,也有機會和一些國際設計師合作。可惜由於業務的關係,公司不得不結束營業。陳瑋琳是第一批加入的設計師,從第一張草圖開始,留到最後負責將所有三年半下來的設計草圖和模型全部親手銷毀。對設計是來說,這是讓她覺得非常不捨的一段經歷。第三個工作是美國的電子大廠在新加坡的研發據點,瑋琳從沒覺得自己會待在大企業內部做設計太久,結果一待就是9年,從單獨一人逐步建立成20多人的團隊。這之中負責的許多電子產品,多次得到新加坡總統設計獎肯定,也逐漸得到總部的信任,將重要產品交給她的團隊負責。
工作十多年來,陳瑋琳思考設計師要如何再走出下一步,於是毅然決定,自己出來做自己的產品,成立Trigger Design工作室。卸下品牌大廠光環的陳瑋琳,感受到公司草創階段的許多挑戰。除了設計本業之外,還需要熟悉許多細節包括管理,財務,法律等,同時學會去應對不同客戶的需求和文化。不強求快速發展,現階段的她,想先放慢腳步,積累經驗,去思考Trigger Design的下一步。
會說故事的作品
當陳瑋琳還在公司內部擔任設計師的時候,她給自己一個評判設計的標準,就是拿掉了電子產品的這些規格之後,設計還能講出什麼故事。她相信,設計絕對不是只是講述產品有幾個USB-C接口這類規格,設計背後需要有更動人的故事才能有靈魂。特別是離開公司之後,陳瑋琳的作品更富有她自己的故事風格。
從她的許多作品當中,可以看到充滿故事的創作源頭。設計作品“Icons of Sembawang” (Sembawang為新加坡地名),靈感來源於設計師的童年。在1970年代,新加坡農村只有農舍,水塘和種植園。小時候的樂趣,都是來自木頭手工玩具,以及農村動物。隨著新加坡加速經濟發展,這種情景已經看不到。陳瑋琳想要和現在的小孩子們分享她記憶中的童年,創作了這一系列作品。“Icons of Sembawang”使用環保木材製作,並具有良好戶外耐候性。至於為什麼要環保材料,陳瑋琳覺得工業設計其實是一門很不環保的專業,每次在工廠到自己的設計成為實物,一方面有很好的滿足感,也看到每次都生產這麼多數量,造成很大的浪費。她認為設計師基本上都要有這樣的責任感,使用可以回收的材料以及盡量少的零件,來節省生產的資源消耗。
圖:設計作品“Icons of Sembawang”你注意到設計師偷偷在設計裡埋下的“彩蛋”了嗎?
設計展作品“Kamgpong Cuckoo Clock” (鄉村咕咕鐘,Kamgpong是馬來文鄉村的意思)也是取材於小時候的童年農村生活,用手工黏土的方式呈現。仔細看,裡面所講述的故事,有小時候掉進河裡,媽媽在河邊洗衣服,抓蜘蛛來打架,小伙伴們擠在電視前看電視等活動,還有許多農村生活中的動物,甚至包括新加坡早年還常看到的鱷魚。當咕咕鐘轉到每整點,時鐘就會播放記憶中這個時候聽到的聲音,比如有媽媽縫紉機的聲音,鳥叫聲,小孩子的玩耍讀書聲,晚上有鄉村裡蟋蟀的叫聲等等。
圖:設計作品“Kamgpong Cuckoo Clock”同樣的,設計師的獨特印記,你發覺了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BoLqku_KK8
互動影片:“Kamgpong Cuckoo Clock”
另外一個讓瑋琳感到比較自豪的作品,是一組圍繞“吃“文化設計的餐具 “Makan Time”(Makan也是馬來文,就是吃的意思)。取材於華人家庭對某些用餐習慣的迷信。比如長輩常和小孩子說,碗裡要吃乾淨不要留下米粒,不然以後你老婆的臉就都是痘痘。這個獨特的碗,底部有一張可愛的臉,可以讓你“所見即所得”預覽未來老婆臉上有痘痘是長什麼樣子,讓你乖乖吃到一粒不剩。另外長輩也說,吃魚不能翻魚不然會翻船。同系列中一個蒸魚的盤子,先把魚從中間剖開放上去蒸,吃魚的時候不用翻魚就可以吃到兩面。另外還有希望孩子長大不要嫁太遠的筷子,令人感到圓滿的湯匙等,充滿趣味。
圖:設計作品“Makan Time”
圖:另一個作品“Cape of Unity”是與酒商合作推出的限量版酒瓶設計,以新加坡建國50週年為主題,純手工製作。披風有尊榮,又有呵護新加坡城市的感覺,魚鱗取材於象徵新加坡的吉祥物魚尾獅。
設計方法:早起工作 多交流溝通 多想著使用者 多看大師的作品
陳瑋琳對設計工作投入的熱情和精力,不輸給剛入行的設計師。比如忙的時候,可以從早上九點,忙到隔天早上7點。不管忙到多晚,隔天早上9點她還是會出現在公司。不過對她來說,設計是很開心的事情,當她忙起來的時候,可以忘記疲倦。自己開公司之後,原本時間掌握應該可以更自由,但她覺得自己反而更有紀律了。陳瑋琳習慣早上4點左右就起來工作,因為這個時段是思考最快最有效率的時候,也最安靜最沒有干擾。先處理好最重要的事情,其它一些瑣碎的事情,放在其它白天的時間處理。
設計之初,需要想著使用者,使用的環境,以及使用的時間等因素去思考。比如搞清楚產品的who, why, where, when和how。 想一下使用者為什麼要用這個產品。也曾經為了了解電競玩家,去自己嘗試玩電玩。設計的過程,需要團隊之間不停的交流意見,吸取各不同成員的看法。對獨自開公司的陳瑋琳來說,初期有點不大適應的就是找不到人可以互相討論設計的問題。她經常去揣摩名師作品來積累自己,比如Scott Wilson的MNML, FuseProject, Patricia Urquiola以及Marcel Wanders。她認為像Nendo這樣厲害的設計師,可設計很小的巧克力,也可以設計很大的房子很不簡單。她也很欣賞Nika Zupanc大膽女性化的風格。陳瑋琳家中大量的設計師玩具收集,也是她靈感的來源之一。
給年輕設計師的建議: 多動手 做人和做設計一樣重要
閒暇之餘,陳瑋琳也回到學校,把自己的知識傳授給年輕的設計師學生,也看到目前一些學生的問題。她叮囑工業設計學生,不要花太多時間在電腦面前,她建議多動手,通過自己的手去感受材料。很多東西在電腦上看的比例其實都是錯的,真正把1:1比例模型做出來,才會發覺有些比例錯的離譜。做出人們可以驗證感知的模型,才會對設計的結果更有幫助。
另外更重要的,學設計不僅是設計,也要學做人。現在有很多方式,可以讓設計師很快發表作品,建立自己的品牌。但設計師更重要的品質是耐心,有耐心才能長久,才能慢慢積累去學好各種技能。而且懂得與人建立關係,懂得溝通,和設計本身一樣重要。有好的人品,責任,工作態度,才能長久與他人合作,建立好的合作關係。好的idea,可能很快就過時,但一旦建立了周圍人對你的信任,你就能做的長久,走的更遠。
想要了解更多關於Trigger Design的作品和介紹,可至下列網址:
http://triggerdesignstudi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