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正梅 Natasha 圖: 李正梅 Natasha Lee & Mary Hsi
這次的workshop地點位於大安區的 [4F Cooking Home],寧靜的巷弄內讓人感到放鬆愉悅,教室占地不大卻設備齊全,有著綠意盎然的小陽台、盡情揮灑的大工作桌、製土機、拉坏機、燒窯室、作品乾燥區…
就定位後大夥開始研究起工作桌上一箱箱的工具與用品,於此同時老師一邊輕鬆的聊起陶土的來源以及成分。
原來,不同的土,乾濕度和黏性都有所不同,那麼就可不是所有的土都可以拿來製陶,因為地球表面的土,經過長時間風吹日曬,會漸漸失去黏性,塑性變差,無法順利捏塑出想要的東西,並不適合拿來製陶,所以必需經過「洗土」、「陳腐」、「練土」等繁複的步驟後才能使用,洗土是將土泡在水池中一段時間,使土裡的雜質沉澱到水池底部,再把雜質較少的上層土挖到另一池子,重複幾次後,土裡的雜質就會慢慢消失而成為品質較好的原料土。
原料土還要靜靜的放置一段時間,讓土裡含的水分越來越均勻,土也會產生微生物,這些微生物會讓土更具黏性,這就過程叫做
「陳腐」,陳腐就好像是在「養泥土」似的,把土儲存在土場內,等待成熟,成為—「可塑之土」。
最後這些「可塑之土」還要經過揉壓,讓土裡的空氣減少,土質才會更均勻,達到最佳的可塑狀態,這步驟叫做「練土」。
講解完「土」的奧妙後,老師示範如何藉由雙手捏製器皿,這是最原始的方式也是最自在的方式之一,透過手的溫度以及陶土略有彈性的反饋,反複抓弧調整,直到成為想要的樣子…感性的過程,需同時理性考量器皿內的平均厚度以及底部的堅固度,才能在燒窯保有物件的適應性。
接著介紹拉坏機的使用,拉坯機應用的原理是成型進程由電機驅動,透過不同人的手藝夠構成不一樣形狀的陶坯。比起徒手的製作當然是更完整一些,器皿的厚度也得以足夠平均,不過過程中還是有失敗的風險,也學習到若是失敗的陶坯必須全部更換新的胚土,因為使用過的胚土已藏有空氣,便不適合再繼續使用甚至到燒窯。
當大家對陶土的緣由以及製作、加工方法有了認知後,每位學員開始領土,這些條狀土是因為經過「練土」後的狀態,分批領完土之後大夥開始用切土器把土切成大小不依的塊狀,依據每個人想做的作品有不同的分量。
這時候觀察到有些人樂意邊做邊想做些什麼、有些則盯著手中的胚土思考著,不同的過程有著不一樣的結果,是個很有趣的現象,因為反映著每個人心中的狀態。
思考有時可以是自在的,可能也神遊了許多的回憶,從中抓取想做為紀念的物件,當然也捕捉了大家自然的一面。
桿平了胚土,此時大家發揮了「現地現物」的精神,利用手邊的器具方便快速化的呈現出俐落的基底。
需用來盛裝的器皿,底部必須與邊圍密合,以防滲漏。
開始陸續的放入乾燥區,進行風乾、上釉、燒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