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把五千年前,中國最古老的舞蹈流傳下來,實在要感謝林懷民先生在1973年,創辦了「雲門舞集」。這是台灣第一個職業舞團,也是所有華語社會的第一個當代舞團。我們雖然位於關渡,但事實上很多同事都沒有注意到,雲門劇場其實就在離我們不遠的淡水。這樣的一個地方,讓我很好奇,上網爬爬文,發現原來雲門劇場在八里烏山頭的鐵皮屋,2008年被一場大火吞噬,後來歷經七年多,才終於在2015年的時候,重新在淡水央廣舊址開幕。 要拜訪淡水雲門劇場,其實沒有想像中複雜,只要在淡水總站轉乘公車,下車後沿著小路慢慢往前走個200公尺,就到了。 雲門劇場貫徹雲門舞集一貫脫俗、自然的感覺,這裡看不到誇張宣傳、也沒有任何商業氣息。只在入口的地方,看到一座連接道路與建築體的小橋,而雲門的字樣,就這樣安安份份地出現在右邊的玻璃上,如果文字是有聲音的,那大概就是一種溫柔婉約的邀請了。雲門劇場的這種低調,也反映在沿途雕塑大師朱銘的「白彩人間」系列作品之中。大師簡單的幾個切削面,就能把每種日常生活最細微的表情型態展現出來,是一種讓人會心一笑的樸實,跟雲門劇場的整體氛圍,毫無違和。

順著橋往前走,是一條面對大片竹林的走廊,另一邊,是寫滿當初支助雲門蓋新劇場的捐贈者名單與金額的竹片牆,這種作法出現在藝術展館裡,其實是非常少有的,這是館長林懷民先生想要提醒團隊成員勿忘社會關懷與期許的心意。看到上面刻有華碩捐款的資料,暗暗有種莫名的自豪感,華碩重視藝術與社會責任,原來不只是口號。

這樣順著路走到盡頭後,是令人眼睛一亮的開擴看台,視線能一路延伸至外面的草地、建築物,一直到出海口,邊緣似有若無的欄杆,沒擋住任何東西,坐下目光能直奔海面。是個極度適合久坐放空的地方。看看台上的雕像,不管是站著坐著,每尊都很有戲,每尊都有屬於自己的靈魂。雲門劇場的位置就在滬尾砲台旁、上有高爾夫球場,順著地形弧度,還能一路連到三芝的白沙灣。可是滬尾砲台建造時在地面上挖了一塊、央廣也挖了一塊,整個地貌不再完整,所以這個劇場最初的原意是想要強化和大地之間的關係,補回地景的缺失。建築師黃聲遠希望能藉由新增的建築物、及其他原有的建築,變成聚落合院的狀態,讓環境的氣勢與線條能夠拉到很遠很遠,順著看台的階梯往下看,不難感覺到建築師想要創造的那條「連續線」。 之前幾乎半身藏於樹林中,心裡一直存在著一種好奇:「到底屋頂長甚麼樣子?設計上有什麼特殊意義嗎?」下了樓梯往回看,謎底終於揭曉。事實上早在台灣建築雜誌訪問建築師黃聲遠先生的時候,就已經問了同樣的問題,我原本以為會獲得一些專屬設計師的浪漫回答,沒想到黃聲遠先生的答案,卻其實非常務實:「沒想要任何造形,因為主要以機能為主,屋頂是散熱、設備、及某些工作空間。」他原本想順著周邊的樹海,打造一個竹林在颱風後被吹到一處的自然零亂感,但隨著建築量體減重與實際建造考量,就變成雲朵造形了。但這就是設計不是嗎?設定好目標,保有某種彈性往前,努力解決過程的所有問題,一定會有不錯的成果!

繞過草地,到另一個看台往回看,就能清楚知道這座劇場的組成:下面二層是中央廣播電台舊大樓,在舊有建築上另外加一個新建築。正如建築師說的,他覺得這座劇場最關鍵的突破,是「把劇場本身和外界的視覺封閉打開!」大部分的劇場為了控制表演光線,總是盡可能的遮光、甚至躲身於地下,但雲門卻是一座浮在舊建築上的「透明建築」,這主要是考量到建築物不僅是表演用的,也必須為了工作人員與參訪民眾,保有流通的空氣陽光。 劇場內搭配了多種尺吋不一的鋼骨,從外觀可以略知一二,「V形」比較粗,水平細格比較細,減少收邊的保護層,讓體積變小,也把地板改成最薄的epoxy材料,甚至連油漆也不完全用同一種顏色。這種種的努力跟用心,都只為了替劇場增加一份「輕盈感」,我們的確不得不佩服劇場內,每個角落所乘載著的獨特巧思。 這個複合建築物裡面包含了:450座位的大劇場、150座位的小劇場/排練場、以及雲門舞台與行政團隊的工作區,而這些場地扣除工作區外,連同戶外草坪劇場區,都是可以租借的,忍不住也在心裡面盤算著可以怎麼利用這個地方。 如果你有興趣來走走,或是看表演,都可以先上他們的官網查看,他們幾乎任何時間都有各式各樣平面、立體、音樂、舞蹈的展覽,就算是臨時去,沒買到表演門票,光是看免費的展出,就值回票價了。 也許我們都很簡單,工作累了,思緒混濁了,只要有這麼一個地方讓我們吹吹風,放放空就已經很滿足了,但如果想要更深入的了解雲門劇場,事實上也可以湊夠15人,請他們安排導覽,或是報報他們的「身體體驗」課程,用身體與呼吸,真正的來瞭解這個環境,保證能身心舒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