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Timothy Liao 圖/攝影:廖 小熊

「隈研吾的材料公園 Kango Kuma:Park of Materials」展 ,看到展覽名稱中看到「材料」就吸引我的注意力,因為在各種設計領域中,無論產品設計、室內設計、包裝設計、⋯等等,材料是非常根本影響這設計的構成,日本設計領域一向對於材料有深遠、細膩的著墨,非常擅長掌握材料特性,應用發展淋漓盡致,相信值得專業設計師一探究竟。當我看到「隈研吾」國際知名日本建築大師的名字就更不得了,超想衝去台中親眼看看「隈研吾流」對材料之於的獨到見解。

建築師隈研吾以無數的建築、空間設計,實踐自己所創的設計哲學「負建築」。 什麼是「負建築」? 隈研吾在設計哲學上,追求建築與在地自然、人文景觀之間要彼此融合、共存共榮,更認為建築的量體需要盡量減弱,使建築所處的環境與人活動存在的價值被突顯。 隈研吾 認為建築應該是「活著的建築」而非「紀念碑」似的建築。 人與建築、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很重要,能使人的聚集的建築才有魅力,若能讓居住建築中的人感到幸福,周遭的人也感動。 隈研吾在世界各地的作品也普遍成為當地大眾的生活重心之處 。

要達到「負建築」的實現,材料,成為非常重要的關鍵。 「負建築」 盡量退去建築在環境中的光芒,甚至襯托周邊環境成為主角。當人們在「負建築」室內、外活動時,可感受到材質運用與結構設計所帶來建築量體的弱化與環境相融,但仍可以從建築整體或細部的特殊結構,一眼可以看得出來是「隈研吾流」的建築,這代表了為環境、人文共存思考,接近無我的設計,也是能受到高度矚目。 隈研吾 豐富的實務與研究經驗,擅於運用大量的木材、竹子、石板、紙、玻璃和磚瓦等天然建材,掌握建築所在的地理格局,利用水、空氣和光線在空間、材料、人之間流通,是機能與氛圍兼具,具有耐震與溫潤並存, 自然而然在世界各地生長出結構獨特、與自然得以共存的當地代表建築。

2018年底,藉由這場位於台中勤美術館舉辦的「隈研吾的材料公園 Kango Kuma:Park of Materials」展 , 隈研吾 透過兼具戶外與室內展演空間,標榜美學開放無距離的勤美術館場域,從策展規劃就展現 隈研吾 創作量體”弱化”、”襯托環境”、”共存”的「負建築」精神。 規劃展出戶外大型陳列裝置、共40件作品、建築案模型,詮釋隈研吾30年來運用於作品中的各類材料 ─ 「竹」、「木」、「紙」、「土」、 「石」、「金屬」、「瓦、磁磚」、 「樹脂」、「膜、纖維」、「玻璃」 的故事,以及在這些材料上所運用的構成設計手法。

門票就開始引起觀眾與材料的對話。

「隈研吾的材料公園 Kango Kuma:Park of Materials」展規劃為五大展區:A-#勤美術館、B-大型創作、C-影像敘事、D-建築模型、E-共同創作。

A #勤美術館

「我們不只是美術館,而是一個美學進行式的實驗場域」。藉由回顧與展望勤美術館六年來與台中在地連結的故事,共同組成勤美術館的元素。

在進入展場前,為什麼在開場設定這一段屬於台中勤美術館在地的紀錄呢? 我認為這是重要關於“過去”與“現在“ 將告一段落,邁向“未來”的開場白,回應了展覽最後的預約,2020年勤美術館將與隈研吾合作建設未來的勤美術館,延續與此地周邊環境、居民共生。

B大型創作

台灣首次公開戶外藝術展區,參觀者可自在穿梭於經典作品「KODAMA」、「TSUMIKI」之間,一同探訪隈研吾戶外大型創作的魅力。

一進正式憑票進入勤美術館開放的戶外展區,直接被隈研吾極具代表性的結構設計「KODAMA(木靈)」、「TSUMIKI(積木)」 1:1戶外裝置大力吸引。這是隈研吾於亞洲首次策劃戶外藝術展區, 在台灣現地製作「KODAMA」、「TSUMIKI」 !無論大人、小孩均可自在穿梭於大師經典作品之間,就像是大師的積木遊樂場。觀眾也可以自在地化身一日建築師,在展中動手堆砌迷你的「TSUMIKI」 ,在空間中出屬於自己的建築作品。

C 影像敘事

一棟偉大的建築物如何誕生?材料之間如何彼此對話?藉由影音及圖像敘事,展演11種隈研吾的材料與技法之發展脈絡。

在勤美術館的著名的戶外串門子村落,一棟棟小屋造型的展示空間,每間小屋各別以影音敘事介紹隈研吾材料發展脈絡。仔細看每間小屋的鏡面外觀,反射公園綠意,也是弱化存在感,各有一面牆貼上屋內所放映的材料特徵插畫圖紋,也呼應了創作與環境的對話、共存關係。

D 建築模型

展示近40件座落於世界各地的建築創作模型真跡。

D展區是此展的重點展區 ,將四十件隈研吾所執行的建築設計案,模型真跡搬到了台中。從這些建築模型可以看出隈研吾團隊將概念落實到執行的程度是非常仔細,看得出質感甚至光穿透結構,於空間中的光影,更是記載著隈研吾這三十年來是如何將「負建築」理念,藉由材質設定、結構設計、環境共存的手法,實化於世界各地。

這次在台灣展出,特別藉由玻璃、纖維、木質、石材、瓦片10種以上不同的建築材料,搭配台灣在地珍珠紗、苗栗竹品一起完成作品,訴說自然之於建築的技藝發展脈絡。

接下來,先不去特別描述每一個建築設計理念,直接透過我所能紀錄的建築模型照片,讓各位回顧、感受這次展區規劃,特別聚焦隈研吾在 “材料”與“結構”設計手法歸納。

碎化

將建築碎化,重新定義為小粒子的集合體,找回與其的親近關係。

積累

通過將細小的粒子堆積起來,得到大而鬆弛的整體

合併支撐

細小的粒子相互交織,互相幫助。

編織

戈特弗里德‧森佩爾看著原始的小屋,拜訪了世界各地的村落,領悟出了建築是編織而成的事物。

隱藏

通過隱藏反而對背後的事物提出暗示,對空間進行複層。

勤美之森

使建築空間與景觀地貌相連,以設計庭園的方式出發,使用自然柔軟素材,共創自然和諧之感。

在一連串精彩建築模型的最後,就是隈研吾這次為勤美術館設計、預計2020完工的“勤美之森”計畫。隈研吾以設計庭園的方式出發,使建築空間與景觀地貌相連,並大量使用自然柔軟素材,共創自然和諧之感,更希望帶給在地民眾「家」的感覺,可以開放第、自在地、舒服地在
“勤美之森” 享受這裡所匯流的藝文生活。 令人期待呀!!

E 共同創作

與隈研吾來場藝術進行式,首場參與式作品 – 「NAMOKO」大公開,邀請觀眾一同來完成。

最後在出口前的展區,是隈研吾和勤美術館的共同信念,透過隈研吾的參與式創作「Namako(海參)」,邀請逢甲大學建築學院與現場民眾、在現場,以隨入場票卡上所附的束繩共同完成,讓藝術與人互動及對話,為藝術增添生命力。

由這件共同創作的作品產生的過程,實踐了隈研吾所提出「未來勤美術館是要送給台中市民的一封情書。」,所謂美術館並不僅限於專業,更重要的是每一個人都能樂在其中,能自在地悠遊在藝術與創意之間,這是隈研吾親身到訪勤美術館後,對此地感到開放印象,因此《隈研吾的材料公園》首次來台個展,巧妙融合戶外展場空間與加入參與式創作,將勤美術館建構成一座,人人都能參與操作的互動建築展覽公園,開啟人與建築間無間隔的交流。

最後,看完這場展覽實在會讓知識量滿載,也難以一篇文章描述得完,大家可以影片紀錄希望能更身歷其境,回顧、逛一下隈研吾的材料公園。

探索更多來自 Asus Design Center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