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Timothy Liao 攝影:廖 小熊
2016年在台灣設計師週第一次看到「研石造物」這展題就感到非常有意思,印象非常深刻,簡明直白地說出這展是關於研究石材而創造器物,運用熟悉又難得一見的台灣大理石來設計製作家具、家飾,大器地展現台灣設計的。為什麼說熟悉呢?因為我們從小時候地理課都聽過台灣在花蓮盛產大理石,但是當今的生活中在家中卻是難得一見 (日常生活中反而常見是強調進口自其他國家的大理石)。「研石造物」是由位在花蓮的 財團法人 石材暨資源產業研究發展中心所主辦,邀約國際大理石設計師、台灣設計師與花蓮在地的石材業者交流、合作,嘗試再開創台灣石材產業、石材資源發展契機的系列工作營,以及製作產出成果。

財團法人 石材暨資源產業研究發展中心即代表著台灣重要的石材資源領域永續發展的研究機構,從資源研究到當地產業的協助,近年開始密切與國內外設計專業合作,自2016年開始「研石造物 -花蓮國際大理石設計工作坊」計畫,連結台灣大理石製造與設計的能量,引導台灣設計師探索我們所擁有的石材產業特質,促進台灣石材產業新契機。本人 有幸2016在台灣設計師週展覽現場親眼看到一批設計師與石材產業工作坊的產出即拉近了大理石與現今生活的關係,非常有有感原來台灣的石材製作加工那麼厲害,心中也感到台灣是有極大的機會以高度設計的專業加上高度品質的石材進入國際高度的家具市場。2017 「研石造物」持續推出第二集,這次委託在“設計”、策展雙棲的設計師曾熙凱團隊策畫執行,與來自義大利的大理石設計師Moreno Ratti合作,除了觸發設計與石材加工製造雙方的再次激盪,也特別串起商業市場的環節,加入家具、家飾品牌,十五個設計師、品牌團隊加上六家花蓮石材加工業者,架構起如同 DESIGN THINKING設計思考重要三面向:Desirability (人的需求、渴望)、Feasibility(技術的可執行性)、Viability(經濟的持續性),一起「探尋在地石材與生活美學的交會點」,產出可量產的概念家具家飾品。

大理石是我們最熟悉、與生活關係密切的石材類型,因為堅固耐用、使用壽命長的材料特質,常見於建築、空間地板、牆面、桌檯、座椅、雕塑、‧‧‧‧‧‧;也因為全世界大理石的色彩與紋理種類多樣,它的視覺質感呈現算是眾多石材中最多變、最能百搭於各類風格,自古到今都能不違和地存在於當時主流美感之中。取得、加工製作不易(需要投入不小的人力和機具資源),再加上紋理色彩質感的構成,大理石一向代表著大器、沉穩。

大理石被運用的歷史非常久遠,但它的魅力仍然持續到21世紀。特別在近期(以本人有限的觀察約在2015起至今)大理石的質感、視覺意象被不少品牌、設計師以意想不到的新意,在時尚、配件、家具、家飾、‧‧‧‧‧‧眾多設計中復出。特別是應用在原本是具有柔軟特性材料、織品上,或是原本不可能以沉重石材為製作原料的輕盈物品上。當人看到以為是堅硬、沉重的石材,一觸摸到竟是柔軟的材料,一拿取竟是輕盈量感的物品,以眾人對大理石紋的既定印象,創造從視覺到觸覺認知的高度反差而產生新意。甚至在多媒體創作中也能看見大理石質感,如敝司在2017六月發表 Vivobook S形象影片中 (點進去看看),也可以看到大理石的身影,搭配金色細邊勾勒出精緻,襯托產品的質感。

大理石質感的可能性無限,關鍵在於石材紋理的選用,更在於設計者能如何挑戰在新的構思與製作的技術之間雕琢。在台灣,特別是在花蓮,得天獨厚地擁有豐沛大理石蘊藏量,自1960年代起發展台灣石材產業,到2000年前台灣石材產業的加工設備產能就達到僅次於義大利,在全球排名為第二名,顯示台灣石材產業在國際的重要性。但也隨著全球石材產業大環境變動快速,國際的石材進口衝擊,台灣的大理石產業也持續面臨轉型的挑戰,需要更加深大理石研究、妥善應用,使台灣石材產業能持續發展。

2017 「研石造物」台北展是在位於民生社區的 “透明公園 transpark”展出。還沒到實際到展覽現場以前,還以為是不是因為大理石的堅固耐用、不怕風吹日曬特性,所以展品都在公園裡展出。哈!沒想到一到現場,原來“透明公園”並不是一個公園!而是一個難得一見純白無瑕、在寧靜社區內的展演空間。(這空間的白與日光讓作品更能展現純粹的本質) 相當能襯托大理石常見的白底紋理,空間中沒有其他繁複的視覺干擾,讓大理石為主要材料的成品更加凸顯,能清楚欣賞辨明成品上多變的大理石質感。與工作坊企劃同名的「研石造物」詮釋出這計畫的過程與成果,重視花蓮在地大理石材質、製程、產業的研究,進而創造各種可能的物件。主視覺牆上的標語「探尋在地石材與生活美學的交會點 (Bring the local stone back to our life.)」則傳達了這計畫目的與意義。不同以往大理石製品給本人的印象就是厚重感十足,進入「透明公園」白色空間中,一覽這次「研石造物」成果涵蓋 家具、燈具、桌上家飾(tablewear)、‧‧‧‧‧‧等類型作品,整體感受是輕盈和精緻,可以初步判斷這次作品具有設計與大理石製造工法的挑戰不小,掌握切削、控制石材厚薄的能力,以及設計師運用產品構成、視覺構成、材料搭配的手法,讓每件產品有顛覆原本大理石厚重印象,因構成輕盈而具有新意。不變的是都保有 大理石的 沉穩、堅固與雅緻。

看看設計特派員主觀地嘗試將這次“研石造物”展中所看到的設計作品,以運用的手法或是所要彰顯大理石的特質屬性概略分成五大類:
一、輕巧地發揮大理石的沉穩(高密度)
二、彰顯大理石的紋理視覺意境
三、活用大理石的切割與拼接
四、轉用大理石的毛細現象(孔隙率、吸水率)
五、操作大理石的光影變化

接下來就分享我在現場所看到實況照片記錄,希望能帶大家身歷其境,體會台灣在地的 設計美“石”力!

一、輕巧地大理石的沉穩(高密度)
大理石的密度大約2.5~2.7(g/cm3),這也是大理石沉穩的本質。大理石不用大塊,就有絕佳配重的穩定性。

Stand By Me.
這件作品是由設計師 莊騏鴻 (Chi-Hong Chuang) 所設計,他的設計哲學是在基本的功能需求下,透過簡單的設計線條,讓傢俱在空間中自然和諧地存在著。在他的記憶裡,大理石總出現在誇張的華麗殿堂,因此希望它更接近一般日常生活,降低高調、 炫耀感及距離感。他聯想到在台灣日常巷弄裡,常民利用水泥或磚頭來穩固及支撐曬衣架、旗竿的智慧,將這樣的現象觀察轉化到「Stand by me」,利用大理石的”視覺重量”與”物理重量” 來平衡邊桌。特別的配重設計,若沒有大理石,邊桌就無法站立,也不再完整。強調大理石穩定的重要性卻又不過分的存在。巧妙的將大理石切削成長圓柱,相對於大面積薄片桌面,圓柱顯得纖細。顛覆大理石擔任桌子的重要角色不僅有桌面,也能擔任使桌子穩固的關鍵角色。

大理石的常見印象是製作大尺度的物品,小尺度的物品更挑戰細緻的加工、需要輕盈的結構。讓我們再來看看設計師們如何掌握大理石重量感,設計成為桌上的飾品、文具、‧‧‧‧‧‧等用品設計。

浮石系列 Floating Marble
設計師楊雅婷(Wuba Yang) 設計三件作品挑戰讓大理石漂浮、輕盈型態。第一件選用台灣黑大理石,僅以兩側短邊邊緣處細微揚起的弧度,展現大理石輕盈的一面,如同漂浮在桌面一般。第二件是從長盤以水刀切割出方環面紙鎮,利用大理石長盤搭配方環重量鎮住面紙,將面紙穿過方環即可穩定抽取。第三件是採用台灣白大理石製作的托盤,於大理石長盤底部添加金屬腳墊,增加手位高度後便於拿起。鏡閂 Pose Table Mirror
設計品牌 柒木設計團隊 所設計的桌鏡-“鏡閂” 可以閂在不同的載體上,在國際展會嶄露頭角。這次特別在“研石造物”計畫中合作花蓮大理石特別版。特別強調“自信”角度的鏡閂桌鏡,與底座的位置調整當中能有X 、 Y 、 Z 軸的變化,所附可閂在不同載體的六角銅棒,讓鏡面有 30 、 60 、 90 、 120 、150 、 180六種角度。

Swing Swing不倒翁置物罐
設計師 謝承原 (Woody Hsieh) 與 銀子奇 (Punchi Yin) 探討大理石的沉穩與恆久不變,每個大理石上的紋理見證見證歷史也敘說自己的故事,“將空間虛無增添些沉穩”,帶給人們信賴感。「不倒翁置物罐」運用大理石材厚實的屬性,簡樸造型兼顧重心的設計,放置物品之後,因物體重量使重心變化而產生律動,模擬出不倒翁玩偶搖擺效果,觀看也非常療癒。

設計師選用黑大理石、蛇紋石和洞石,簡樸的線條不搶過大理石表面獨一無二紋理,特別是洞石,雖有孔洞,仍是堅毅。

、彰顯大理石的紋理視覺意境
不同大理石種有不同的成色與紋理,即便是同一石種的大理石紋理也完全不不同。大理石的紋理是經過千百萬年的地質變化而成我們現在看到的面貌,因而充滿時間歷程的意義,視覺購構成上宛如天然而成的畫作,充滿意境的想像。輕羅小扇食盤 Silk Fan Platter
中式茶品牌設計師不二堂黎雅妃 (Lala Lee) 以古代團扇為設計靈感來源,現場設計理念說明牌上寫著:「搖曳團扇,清風徐來。品茗新茶,佐以茶食。人文清雅,好不愜意。」,選用蛇紋岩、和平白大理石的天然紋路轉化為團扇圓形扇面上的墨畫,盛放茶食與盤搭配成為古典清雅的桌上風景。 (大理石板除了可以美美放置物品之外,自然的大理石放置食物小點心也是沒又問題。)

展示著數片膠囊幾何形狀的大理石薄板,除了大理石紋理之外,表面隱約可以看到特別雕琢的質感(Texture)。大理石托盤/點心盤 Primitive
黃冠學 (Kuan-Hsueh Huang)所設計的Primitive系列大理石托盤,活用現代製造技術,在堅硬大理石平板上再打磨出凹陷處的排列,將大理石開採前不規則的外型,轉換成不同的圖騰,呈現出規律的粗曠感。在大理石托盤面上特別按比例安排平整及凹陷處,增添大理石薄板的使用性。不論是需要一個平整的面,或是可以防止小物品滑動的凹陷處,Primitive可以滿足不同用途的需求,可以是下午茶盤或放置耳環首飾的托盤。 (若是可以在大理石薄片崁入無線充電元件,也許可以放手機兼無線充電? )ZOOM IN看一下大理石紋在Primitive平整與凹陷處之間流動的感覺。凹陷處也可增添拿取時的止滑質感。ZOOM IN看一下Primitive表面的凹陷處排列,就好像微小的山巒簡約的呈現在家中。除了大理石材上的紋理,裂痕也是屬於虛的紋理。山谷中的河流 Takkiri
設計師 蒲心翎 (Cindy Pooh) 觀察到大理石在採礦或生產過程中產生斷裂截面的獨特,聯想到我們的後山、台灣的東岸-花蓮,有高山、峽谷、蜿蜒於花蓮山谷中的立霧溪(Takkiri River)。採用花蓮在地的和平白和蛇紋岩大理石,獨一無二的紋理,訴說家鄉的記憶。透過設計,將這個大理石材的虛的紋理-裂紋填實,轉化為大理石桌子上獨一物二的元素,就像花蓮峽谷中的每條河流,都創造出自己獨特的風景。

三、活用大理石的切割與拼接再來看到另外兩件不同架構形式的設計- Marble Side Table 與凳子- 阡陌 Path Stool。大理石邊桌 Marble Side Table
擅長思考結構的設計師 陳彥豪 (Yen-Hao Chen) 將原始自然質感的大理石為整個邊桌的基底,以簡單的三角形結構繼續延伸。彰顯大理石自然紋理與理性幾何圖形構成之間的對比或相襯。是一件思考如何保留大理石原汁原味的作品。在結合和接合的方式上,將人類最初使用繩子綑綁、固定物體的方式,重現於此設計中。素面材質的細繩穿梭在大理石自然紋理之間,有著異質材料共存的衝突美感,也有原始的搭配和諧。阡陌 Path Stool
由設計師簡玉林 (Yu-Lin Chien) 和 許爾育 (Jasmine Hsu) 共同設計,思考著 當事物回歸到最原始的本質,生活其實可以很容易。以現代東方的思維詮釋時代生活觀,化繁為簡,化簡為真。 “阡陌 Path Stool’ 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在座面有著佈滿交織溝槽產生方正的”錦磚”(馬賽克磁磚)構造紋理,是設計師對於”錦磚” 如同阡陌縱橫於地面,延續至牆上,烙印在心底的記憶。”(特別拉近距離拍攝更可以感受到在座面上微觀的壯闊感。)再仔細看座面”錦磚”的矩陣中,特別有八枚不同色的磚,觀察整個凳子的結構發現,原來是四支椅腳榫接頭 ,這是設計師特別將”出榫”這工法來傳遞對未來能出人頭地的期許。石卯木榫,來自於傳統木工技術中”榫卯工藝”的轉化,取空的石卯,填入的木榫,為規矩的阡陌增添趣味異色。將”出榫”的木椅腳榫頭整合進“錦磚” 的陣列中,隱晦的細膩趣味,結構也能成為外觀細節的巧思。編石 Marble Weaving
現場最佩服這系列由吳孝儒 (Pili Wu)和邱彥璋 (Chiu Yen)設計的客廳桌,能再活用花蓮石材業者 最普遍、基礎的拼接加工技術,將傳統竹編圖案構成邏輯轉換,導入石材拼接圖案設計的主題意義,產生石材編織的效果錯覺,兼具大理石材穩固紋理之外,更營造出輕盈、柔軟的視覺感受。藉由傳統竹編織的幾何構圖邏輯,有效運用尺寸比較小、造型面積不完整、難用的大理石材加工後邊角料,巧妙的運用石材普遍的水刀及無縫拼接技術,拼貼成完整面材,提升邊料再被使用的機率,使原本的餘料邊材再成為全新的原材,完全看不出是剩餘邊角料。“編石”是連結在地的產業鍊環節的代表作。讓我們再貼近桌面,俯視”編石”竹編織般的圖紋。無縫拼接好厲害!我們看看桌底下的世界。

除了石材與石材間的拼接,大理石也常與其他材質拼接,特別是金屬配件。夢在冰河 (花器、飾品架)、晝與夜(花器)、繁星的對稱(置物盒)
筌美術 設計師 將藝術家陳庭詩的現代抽象版畫由紙躍入石,結合台灣石材衍生設計為生活擺件。藝術家陳庭詩的版畫有著甘蔗板營造出獨一無二崩裂效果,筌美術將這種崩裂紋路連結至大理石自然紋理,轉化石材傳統「銑孔」技法為設計元素,將版畫色塊延伸成立體方圓,並透過不同尺寸之銑孔及圓弧分割的規劃,將被視於餘料之圓柱再次運用,設計出一系列作品,搭配幾何鏤空金屬配件,平面版畫一躍而成花器、置物盒、飾品架,展現塊面視覺的空間推移。

大理石與木質的鑲嵌、拼接。新境 New Realm
現代東方木家具品牌-青木堂 設計師 林垂弘 (Chui-Hung Lin)、王妤瑄 (Yu-Syuan Wang)豐富的東方家具設計經驗,反思家具在臺灣曾經存在的文化表徵。追本溯源在清朝時,因為東西文化的交流,家具的技術與樣式也產生碰撞激盪,廣式木製家具即存在鑲嵌大理石的工法。青木堂強調以古為內,以新為外,重新演繹了大理石與實木家具的鑲嵌結合運用,將大理石從以往的裝飾性導向結構化。和平白大理石與大果紫檀的紋理搭配也非常有意思。

四、轉用大理石的毛細現象(孔隙率、吸水率)
大理石天然存在著微細孔,孔隙率影響著石材的毛細作用與吸水性。一般用於建材的大理石孔隙率不宜過高,因造成吸水率高而不易清潔,是過往大理石品質優劣的判斷因素之一。但是大理石會吸水性的特質,若轉換到非表面材質應用時,就可能成為大理石創新應用的機會點。

在展中突然出現一盤疑似裝著 骨頭、肉塊、蔬菜塊的作品,還在納悶怎麼有這樣跳tone的東西出現在現場時,近看質感,原來是有特別多孔隙的大理石。肉骨菜 三個物件 The Meal
這套系列作品由東海醫院設計團隊 DHHS Design team設計,試圖凸顯大理石的特別質地。“肉骨菜”包含三個物件分別呈現三種大理石的形態:第一塊石,是“自然型”的原始美,設計團隊撿拾到像是一塊控肉的大理石,沒有任何處理,直接呈現作品。第二塊石,是原始特質充滿孔洞的洞石,以手工雕塑的方式刻畫出骨頭。第三塊石,是以理性的切割方式製作出一個類似蔬菜的幾何立方塊體。這三塊石擺放再一起呈現詼諧的畫面,將石材變成食材,搭配一瓶象徵橄欖油的香氛精油,隨時可以滴上幾滴提味調香,慢慢釋放香氛。“肉骨菜” 運用了大理石孔隙率作為吸收香精釋放香氛的機能,若覺得這概念原型產品太寫實到讓人不時感到飢腸轆轆,東海醫院設計團隊從蔬菜立方塊體延伸更完整商品化的”大人的積木”系列。大人的積木 Blocks For Grownup
東海醫院設計團隊以35mm乘35mm的立方體作為基本單位,裁切大理石、木、鋁、銅的邊餘材料,創造專屬於大人的積木。也因為每次取得石材、木料與金屬餘料並非設計師能夠預期,每顆積木都是人生中的一期一會,獨一無二,使多樣質感的積木堆疊出多樣的異材質搭配。除了立方體,台灣大理石製作職人的功力能將大理石切割成精雕細琢各類造型。品香石 Aroma Stone
設計師  楊雅婷 (Wuba Yang) 也利用大理石毛細孔材質特性,將不同成色和紋理的大理石設計成不同立體幾何造型的精油瓶蓋。瓶蓋頂部凹陷處做霧面處理,滴上精油後,大理石的孔隙吸收香精,可小範圍緩緩擴香,使香氛產品如微型大理石雕塑妝點辦公室或居家空間中。品香石瓶蓋尺寸相容於普遍的精油瓶口,結合密封瓶口和香精擴香雙用功能。(還有讓樸實的精油瓶一起高級了起來?)

藏香閣 Hidden Fragrance
同樣利用大理石毛細孔特性,設計師 洪忠權 (Spencer Hung)為精油香氛精心設計精油瓶收納盒,上蓋頂部凹陷處做霧面處理,可滴上精油擴香。特別的是以精油瓶為軸心,並稍稍偏軸,當以精油瓶為軸心旋轉上蓋時,每次呈現不同姿態。也悄悄傳遞大理石自然扭轉而成的紋理。

五、操作大理石的光影變化
大理石的表面具有反光的特性,當到一定程度的厚薄具有透光的屬性。展台區上所展示的”研石造物”發著光,看來有不少玄機。開關燈 Switch – Table Lamp
擅長運用童趣意象的設計師 賀仁瑋 (Mike He),將切割成幾何形狀的半圓形與方塊大理石,像是小朋友堆砌積木一樣,組合而成的菌狀造型。而這菌狀造型也隱約透露了某些操作的線索,原來將大理石直接作為電燈開關,就好像懸疑電影情節出現的密室機關門,藉著旋轉、推移半圓形的大理石,這操作過程因為大理石的重量非常有回饋感,當燈一亮,好像完成了一場儀式,進入另外一個神秘空間的想像。設計師特別安排透過大理石塊的錯位,表現大理石上所記錄自然界最真實的地質現象,黑白、白黑的紋理交疊流動,其實代表著是千萬年間搓動、扭轉、質變的身世。是一場自然與人造之間構築出有趣的對話。 實際操作”開關燈 Switch – Table Lamp”的影片。

 

剛剛看到的是小片的大理石板,證明大理石也能表現薄形比例美感。再來看運用大理石板的反光特性,能創造出什麼樣的感受的光呢?聚焦 Spotlighted
Spotlighted是一座不同於常規的桌燈,由擅長設計桌上地景的設計師 曾偉倫 (Wei-Lun Tseng) 和 陳奕翰 (I-Han Chen)所設計。Spotlighted低扁且大面積的架構,在桌面創造出寬廣的大理石平台。平台上崁著具有黃銅反光罩的燈座。黃銅反光罩將光源向桌面方向反射燈光,柔和地打亮大理石紋,就像是畫作的投射燈一樣,讓大理石板獨一無二紋理成為空間中的視覺焦點。大理石板作為燈具主體的橋式架構,表現構造的視覺張力之外,也形成一個襯著美麗大理石紋背景的置物平台,讓所擺放的小物自然地被襯托出來。黃銅反光罩與大理石的冷暖搭配。
大理石的透光屬性在不少建材與燈具設計案例中可以看到,將大理石切削到一定的厚薄,光即可透出。大理石透光的魅力在於厚實堅硬的石材與透光的印象衝突,特別還能看出大理石板厚度中的紋理層次、光影的層次。
Touch Marble
這是一組由 謝承原 (Woody Hsieh) 、銀子奇(Punchi Yin) 所設計可觸控發光,具有氣氛燈功能的置物空間。不僅在白大理石上雕琢出優雅自然的弧面可置放物件,弧面後薄的變化使透出的光線散發美麗光暈,從大理石紋理中透射出大自然的光,還可觸控調節光影的暗到明、柔和的強弱變化,好像無機的大理石內竟有生機在呼吸。

 

哈~不小心紀錄的似乎太長,感謝您有耐心的閱讀和觀看(鞠躬)。因為這展的每個作品透過探索花蓮在地大理石許多的面向,並具有實驗性,不小心每一件作品都值得探討。加上看看設計特派員有些許的展覽紀錄強迫症,希望可以讓錯過展覽的朋友 藉紀錄身歷其境。特別感謝「研石造物」執行策展單位 及公關Show Liu提供詳細的作品資訊,讓這篇文章可以更趨於完整。

最後我們輕鬆一下看一段「研石造物」2017 工作坊到展覽的精采紀錄短片。

各位朋友若還想實際看到作品 在透明公園之後 「研石造物」2017還有以下的巡迴展覽計畫:
2017.12.11-12.17 在台北 Picamat 室內材料圖書館 展出 開放時間為 10:30~18:00
2017.12月底 返回花蓮展出

詳細動態可追蹤 「研石造物」官方臉書。(更令人期待的是希望還能看到「研石造物」2018、2019、‧‧‧‧‧‧。)

探索更多來自 Asus Design Center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