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 玫伶

設計的定義有很多種,比較常見的是沿用建築或工業設計領域而來的:設計是一種解決問題的過程,包含定義問題、發現問題的涵蓋面向與可能解法、產出最佳解答、執行…。乍聽之下甚是艱難,似乎應該就是設計師、建築師…某種專業領域的人才做得到的事。其實不然,接著我就用一個親身實例說明只要有心,人人都可是設計師。

某日清晨一早,外子拿了一張紙給我看,是他小學某個活動的捐款名單,我下意識的掃了一眼嘀咕說:「哇!還有人捐30萬~捐200元也寫上去有點不好意思…」,結果外子義正言辭的回我:「有捐款就很有心了,金額不是重點。」沒錯,他說的對!那為何我會這麼世俗的看這個結果呢?其實,我被設計了!

人們閱讀習慣通常是由上而下、由左而右,而且容易受到簡單指標或數字影響而產生秩序感

我們在看上面圖表的時候,會先看到陳XX捐了$300,000、趙XX捐了$5,000…,所以已被告知了「姓名」跟「金額」是重要的資訊,且「定錨點」是30萬(金額最大、排行第一的條件),然後由上而下分別依捐款金額多寡排序下來,只要0.1秒時間我們就能預期下面的名字對過去的金額將愈來愈少。當我們的視線繼續下,看到每個數字就會不自覺得想一下第一名是30萬…然後隨著金額愈來愈少,內心就會漫漫浮現「200元也敢捐~」的聲音。

設計的目的是解決問題

那捐款名單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呢?一般的捐款名單的問題就是「對帳」(容易找到捐款人的名字、及捐獻的金錢物品)與「致謝」(表達主辦的態度,讓捐款人看完後很開心或未捐款者下次也想捐款)。

現在我們發現直接用金額來排序人名,會令人利益導向的去檢視這些人的熱心,讓捐款少的人不悅、也讓有點想捐錢但還沒捐的人卻步。這時候設計的力量就可以進來幫忙了,佐藤大在問題解決實驗室裡面說到:設計的價值在於「以新觀點來解決眼前的問題」,那現在我們直接試試不做任何美編處理,單就觀點不同去重新設計這個名單。

首先是思考「除了金額之外,有沒有別的排序方式」,最常見的「人名排序法」就馬上跳出來了,然後再把姓名的欄寬調大一點,視覺焦點就會在姓名上,捐款者一樣容易找到自己的名字,非捐款者在看捐款金額時,因為視覺零亂也較不容易比較。缺點是,大力捐款的陳○○可能覺得自己沒被特別表揚。

因為元素只有金額與姓名,二者的排序都用過了。那麼就再來想想,如何讓這二種元素有不同呈現。因此,常見的「分組法」也跳出來了,將金額接近的合併在一組,最後再依金額多寡排序。這邊特別用了一些巧思,分成每$2000元一組,所以原來捐$5000元的人就跟$6000的一組,捐這些金額的人會有晉升感,而只捐$200或$500的人則是放在$2000元這組,沒有人會嘲笑他們。遺憾的是,捐很多的陳○○沒辦法得到特殊讚賞。

最後,可以再一次挑戰自己,如果維持原來的實際金額排序的方式,要怎麼做才能不讓看表的人以金額來評價這些人?想到的是或許可以用「聲東擊西」的方式,在後面增加一些令人開心的回饋,如此一來,讀者的視覺焦點就會轉到「備註」上,而不是金額順序。缺點是,這可能會過於陶氣而有不正式的感覺。

以上重新設計的排版,諸位不知偏好哪一種,每種都有各自的強項及缺點,最終選擇,當然回歸到主事者本身的態度與傳達重點。這也是設計為何如此多元與美妙的地方,為了要解決問題、與衍生的問題,會需要更多的想法與技巧。

回歸主旨,一張再簡單不行的捐款名單都需要細細思考,重新設計才能更適切的傳達訊息與謝意,設計是不是不只關乎美學、且無所不在呢?

探索更多來自 Asus Design Center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